首页 民国北京研究精粹

二、“便利交通”:1915—1921年皇城城墙的损毁之始

字体:16+-

像中国其他城市一样,直到清末为止,北京没有正式的市政管理机构。[32]从民国成立到1914年以前,事实上承担北京城市管理职能的是内务部的京师警察厅。除管理城市变通、维持秩序、征收捐税、执行人口普查、提供公共医疗之外,京师警察厅还附设有一个街道清洁队和一个公共工程建筑队;但人口增长与商业化所带来的城市发展,使得警察力量逐渐无法承担全部的市政管理责任。[33]

1914年,被袁世凯新任命为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倡议,建立一个有别于中央政府的市政机构,以领导北京的公共工程。[34]同年6月,在袁世凯支持下京都市政公所正式成立,朱启钤为首任市政督办。该机构主要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下设总务处置提调一职综理全所事务,分设文书、登记、捐务、庶务四科,设主任办事各员,其附属机构包括工巡捐局、测绘专科、传染病医院、营造局、各公园事务所、工商改进会事务所和材料厂、工程队等。[35]市政公所开办初期,“市政草创,设施极简”,并不能大规模开展各项市政工程,只是集中地进行一些重点项目作为示范和成绩展示,“惟于开放旧京宫苑为公园游览之区,兴建道路、修整城垣等,不顾当时物议,毅然为之”。[36]其中,公园开放运动的可操作性较强,进行得也比较顺利。1914年,朱启钤创议将社稷坛改建为中央公园。为了解决建园所需的资金问题,市政公所又于1915年6月设立“中央公园管理局”。并成立公园董事会以吸纳社会捐款,并利用从天安门两侧拆下的千步廊木料,最后“设园门于天安门之右,绮交脉注,绾毂四达”,并于1915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37]1916年,先农坛又以同样的方式被改建为城南公园。[38]

而同样重要的“兴建道路”工作[39],城墙的“障碍”成为市政公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这种情形体现在当时的市政布告里:“海通以来,交通发展……民国肇兴,五路联络,轨迹交驰……旧制大城之外有月墙,环月墙东西为荷包巷……拥挤阻塞,于市政交通尤多窒碍。”[40]北京市民要从鼓楼去趟前门,需绕开皇城奔西四、西单,南出宣武门,再顺护城河往东至前门,路上要大半天的时间。事实上,在京都市政公所还未主事之前,皇城已经被无系统地开出了少量豁口,其中南垣的南池子、南长街豁口以及东垣的翠花胡同豁口辟于1912年;府右街豁口辟于1913年;北垣西的厂桥豁口辟于1914年[41];为开通长安街,1912年12月,长安左门、右门的石门槛被拆除,1913年东、西三座门又被改建为红墙、黄琉璃瓦歇山顶的新式三孔券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