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北京研究精粹

二、格式化的天桥:脏、贫、贱、恶的都市杂吧地

字体:16+-

天桥原本是一座桥的名称,后来才逐渐演化为地名。在今天老北京人的交流与表述中,天桥还有着分类和认知意义,成为思维的符号与工具。[9]传闻当年这座横跨东西沟河沿的桥是如龙形的北京城的鼻子。朝廷在天坛或先农坛举行祭祀时,天桥仅仅是专供天子通行的桥。一般老百姓能够在上面通行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

金代中都的中心在现今北京西客站一带,那时天桥一带已有不少小市。元代皇帝的郊祭之所在大都南郊,即现在的天坛一带。土木堡事变之后,明朝统治者在正阳门外修建外城及外城城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此类事情的再度发生。虽然外城的规划及城墙的坚实度均远逊色于内城,但客观上仍然促进了外城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天桥所在的京城南北中轴线一带的发展。由于沟壑纵横,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一直到清朝中晚期,这里仍然是尊贵、闲暇的内城人骑射、赛马跑车、赏花、观鱼、踏青游玩之地。[10]

清初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分城别居”的政策加速了天桥所在的外城,尤其是天桥一带的平民化与贫民化倾向。[11]这客观上造成往北越靠近前三门居住的人,其身份地位就越高的倾向,并使得供人休闲娱乐的戏园子等娱乐场所也有着这样的等级分化,越往南就越低等。随着帝制的推翻,民国成立之后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民主、平等的宣扬等,使天桥有了“平民”市场的别称。但是,这实质上并未改变天桥在京城的空间属性,此处仍然长期只准人们摆摊设点,不得修建固定房屋。近代,先后修建的火车站、电车站等都位于天桥左右,不少出入京城的人都得途经天桥,这也客观上强化了天桥在京城的杂吧地角色。为了讨生活,跪坐街边给人“缝穷”的老妪、站着给人剃头的剃头匠、卖身的妓女[12]、蓬头垢面使尽诸如“手执布杆追逐行人”等种种手段讨要的乞丐[13]、被千人瞧万人看的戏子、变相贬斥自己从而讨人欢心以要钱维持生计的撂地艺人、穷困艺人与流浪汉扎堆的“鸡毛小店”、吞云吐雾的“烟馆”[14]、不时“倒卧”[15]街旁的死尸等纷纷呈现于此。在儒家传统观念的审视下,喧哗而凌乱的天桥也就更多了几分邪恶、**、肮脏,明显具有京城“下体”的生理学特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