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过去的研究较少给予专门的关注,往往以民不聊生、极端贫困之类的笼统说法一言以蔽之。清代江南也不例外,黄宗智正以此为前提提出了“糊口农业”的说法[23],对此,李伯重提出异议,他说:“若是我们不接受过去西方流行的‘清代中国社会经济停滞’论,我们就必须承认:清代中国(至少是其经济上最先进的地区如江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在不断改善之中,作为这个经济进步的结果,人民(特别是其主体——农民)的生活也处于不断的提高(尽管是缓慢的提高)之中。”[24]王国斌则从江南棉布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一角度批评黄的说法。[25]近来的一些研究指出,江南社会创造了当时中国“最丰富多样的物质供应,其平均的日常生活水准,也是全国最高、最富裕的”[26]。方行通过一些个案研究,认为,明末清初江南农民处于“一种温饱型的消费水平,甚至还是一种较优的温饱型消费水平”。而且到清末,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所提高。[27]何炳棣甚至在一份较早的研究中认为,17世纪和18世纪的中国农民的一般生活状况要好于同时期的英国、法国、普鲁士和日本的农民。[28]根据这些研究,似乎可以说,江南农民的日常生活,在清前中期不仅在国内是最好的,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9世纪以后,虽在国际上的优势消失,在国内仍领**,且较过去有所提高。不仅如此,清代江南的民生,尽管远非尽如人意,但除了衣食住行水平相对较优,还拥有比较丰富的娱乐生活,以及一定的抗御灾荒的能力。[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