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

七、好鬼尚巫的民间信仰

字体:16+-

几乎在所有江南地区的地方志中,都有“吴俗尚鬼信巫”;“越人好鬼”,“吾俗尚鬼神,好**祀”等之类的记载,充分表明江南地区民众好鬼尚巫的风尚。乡民一旦遇到疾病或其他灾患,大多会前往庙寺祈求神灵的助佑,或延请巫觋作法驱邪,往往糜费甚巨。比如嘉道时期,著名的温病学家王士雄曾指出:

吴俗好鬼,自吾乡以及嘉、湖、苏、松、常、镇等处,凡家有病人,必先卜而后医……蔓延不已,习俗相沿。[38]

尽管这些活动每每被众多的方志修纂者目为“一愚至此”,并且也屡屡遭官府的禁止,但却总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对这些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迷信、愚昧概括了之,它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必然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这将在后文再予详细讨论。这里我想指出,虽然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利益驱动、丰富生活等方面的因素,但至少信仰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1] 见洪焕春、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该书所谓的长江三角洲与本书所谓的江南相较,多南通、少宁镇,大致相当。

[2] 参见洪焕春、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357~358页。

[3] 参见李伯重的一系列论文:《明清时期江南农民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载《中国农史》,1984(1);《“桑争稻田”和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载《中国农史》,1985(1);《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载《农业考古》,1985(2);《明清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载《中国农史》,1986(2);《“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载《中国农史》,1996(1)。可能正是因此,黄宗智提出了著名的“过密化”理论(参见[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1350—1988》,北京,中华书局,1992),不过,根据李伯重的研究,从宋元至明清,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参见《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载《中国农史》,1998(3)。就此的评论参见[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18~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