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

一、天花、麻疹及水痘

字体:16+-

天花与麻疹到明清时早已成为地方病,而且遍布大江南北,清代的江南自然也不例外。又由于它们感染痊愈后基本都能获得永久免疫力,所以一般又多为儿科疾病。

根据现代医学的认识,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情重,病死率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皮肤成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脓疱。天花一般通过呼吸传染,未获免疫力者吸入带有天花病毒的飞沫后就会感染。病毒大约在感染者体内潜伏12天至14天后开始发作,初起发热、发冷、头痛,与感冒症状类似,大约3天至5天后开始出疹,之后,如果是顺症,逐渐会由斑疹变成丘疹,丘疹又转化成疱疹、脓疱,脓疱逐渐收浆结痂,一般出疹10天左右,痂落病愈,严重的会留下永久性的“麻子”[8]。在中国,它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疾病,在古代的文献中多称为“痘疹”、“痘疮”、“天疮”、“虏疮”等。据范行准的考证,天花病毒大约在南齐时传入我国。[9]至少到宋代,已开始被看作小儿病了。[10]由于其极强的传染性和毒性,它对儿童有着巨大杀伤力,据粗略的估计,在清代,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儿童死于痘症[11],出痘在当时已成为人人必过的鬼门关,在当时的各种文献中,常常可见如下说法:“然而自有痘以来,贤愚贵贱,罕能坠免。”[12]可能正是它的普遍性,古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认为它是胎毒所致。

由于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疫病,所以虽然存在着零星的散发现象,但一般在各地都以呈周期性的爆发流行的形式出现,比如邻近江南的,临海,“痘疹六年一度……国朝四十余年,凡痘疫之年,每日城五门,晨启槥舆出者,不知几百千家”[13]。而且,可能因为各地人口流动频繁,流行范围又呈渐趋扩大之势,道光年间,著名医生王清任曾指出:“出花正盛时,非止一人出花,少则一方,多则数省。”[14]由于地方志等文献可能因这类瘟疫习以为常而往往不加记载,在任何一种方志的“祥异志”都难以找出呈规律性周期的疫情记载,因此对清代江南痘疫的准确的流行情况已很难清楚地呈现。据疫情年表,清代江南有明确记载的痘疫有10县次,其中有7县次出现在宁波府,另外3县次分别发生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余姚、嘉庆八年(1803年)的嘉善和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上海。此外,据《王孟英医案》,道咸年间,杭州曾发生天花流行,“十不救五,小儿殇于是者,日以百计”[15]。宁波府的这7次痘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