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致疫的观念在清代江南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因此,针对鬼神的卫生防疫观也普遍存在。这集中表现在一些与驱避疫鬼有关的节日风俗中。我们知道,节日的起源最初往往与驱傩避灾和娱乐有关,传统节日巾有相当多的节日与驱避疫鬼的观念有关,在清代江南主要有春节、上元、立夏、端午、立秋、重阳、除夕以及腊月二十五日的食口数粥等,这些在当时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兹各举一例:
元旦,吴江旧志云:晨起爆竹(相传以驱疫疠——原注)。[1]
(立春前一日)小儿跨牛背,谓之过春,出痘即稀。[2]
(正月)初三夕,谨藏衣服冠履以避疫气。[3]
元夕,妇女相率观灯,必走历三桥而止,云可免百病,谓之走三桥。[4]
(四月立夏日)权人轻重以卜一岁之旺迈,并驱疾疠,造赤豆饭以逐疫。[5]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堂悬神符及钟馗像(或于朔日悬之),几供蜀葵、石榴,户悬蒲剑、蒜头,妇女簪艾叶、榴花于髻,食称锤粽、石首鱼以应时节。饮雄黄酒,遍洒室中,云祛虫毒,又以余酒书王宇于小儿额,遍染其手足心……士人采百草制药,药市收虾蟆,刺取其沫为蟾酥丸。龙舟竞渡,以朔日始。[6]
(五月)十五日又为府城隍诞辰,接踵而行,(指敛资出会,暄填街市),名曰行香,借以驱除疫疠。[7]
立秋日,或以井水吞赤小豆七粒,谓可免疟痢之疾。[8]
(九月)九日,登高,谓之避疫。[9]
(十二月)二十五日,以赤豆杂米作粥,大小遍餐,有出外者亦覆贮待之,虽襁褓小儿、猫、犬之属亦预,名曰 “口数粥”,以辟瘟气。[10]
(腊月二十四日) 丐者貌灶神,叫跳索钱,谓古者逐疫遗意。[11]
(除夕日)檐间插柏叶、冬青,至暮,封井、画灰于地,象弓矢,云以辟邪………炳烛爚芗,烧苍术、辟瘟丹,老幼聚饮。[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