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

二、概念界说

字体:16+-

(一)瘟疫

按现在最一般的解释,瘟疫是指“容易引起广泛流行的烈性传染病”[6]。而比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则解释为:“具有温热病性质的急性传染病”;“属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7]。以上解释虽在详略与准确程度等方面稍有区别,但在指称其为急性传染病上则基本一致。事实上,这也正是本书所说瘟疫的内涵所在。那么,什么是传染病呢?现代医学[8]一般是这样定义的:“传染病是由各种生物性致病原或称为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疾病。这些病原体极大部分为微生物,一部分为寄生虫。微生物有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有原虫和蠕虫。”[9]其中,“根据发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等情况,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类”[10]。根据卫生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我国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2类25种,甲类有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和天花三种,乙类包括白喉、麻疹、猩红热、痢疾、伤寒及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22种。[11]以上定义表明,寄生虫病也包括在严格意义上的传染病范围之内。江南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寄生虫的生长传播,事实上,从民国以来的情况看,一些重要的寄生虫病,比如日本血吸虫病,曾经在包括江南地区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广泛肆虐,给当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12]不过由于像日本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基本为慢性传染病,而且在清代的文献中很少有明确的记载,故未将它们包括在本书的探讨范围内。

至此,我们完全从现代观念出发,较为明确地界说了本书瘟疫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急性传染病所包含的大概范围。然而,应该指出,清人观念中“瘟疫”与所谓急性传染病虽然相关,却不是完全对应的。而且,对“瘟疫”这一概念本身,时人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根据现代医史学家的总结,我国古代关于急性传染病的名称,一般可以归纳为疫、疫气、疫疠、时行、天行、时气、温疫、温病、伤寒等。[13]不过就管见所及,古代文献中关于疫之类的名称,还远不止这些,较为常见的还有寒疫[14]、杂疫[15]、时疫[16]、时病[17]、疫病[18]、疫痧[19]等。而且也应指出,这些并不都是在逻辑上外延不相及可以并列的概念。其中疫最基本也最为常用[20],疫气、疫疠、时行、天行、时气、时疫、时病等大致是疫的别名,温疫[21]、寒疫、杂疫和疫痧等则是专指疫中某一类别,而伤寒[22]、温病乃是通指一切外感疾病的集合名词,它们有时也包括一些在当时人看来并不传染而实际上传染性较低的温热病,比如风温、冬温等。[23]疫,《说文解字》解释说:“民皆病也。”司马光《类篇》七下疒部疫下注引《字林》云:“病流行也。”[24]而清人往往解释说:“又名疫者,以其延门合户,有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25]由此可见,疫之本义关注的乃流行而非传染[26],所以,林富士认为,疫“其实较近似现代西方医学所谓‘流行病’(epidemic)”[27]。不过,从现代预防医学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将主要针对目标由传染病转向未必具有传染性的流行病这一情况[28]看来,在过去,引起人们注意的流行病基本上应该是传染病。所以,这种区分于实际的意义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