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善培函中所谓“某君”,即康有为,唐、汪的门户之见,与保皇会关系匪浅。
戊戌前,康、梁与汪康年原属志同道合,他们共同经营的《时务报》,堪称开风气之先。后因汪秉承张之洞旨意压抑梁启超言论,并对康有为有所不恭,双方失和。百日维新期间,康门师徒以布衣沐皇恩,不免“有腾驾云雾之势”[1]。草堂系飞扬跋扈,不仅与日本、港澳的革命党关系趋于紧张,也得罪了湖南、京沪等地的非草堂系维新人士,不少人鼓动汪康年出面与康有为抗衡。[2]后来担任正气会干事长、中国议会书记的江浙派另一首脑叶瀚,还准备倡兴浙学,以抵制“声气可席卷天下”的“南海伪学”[3]。康有为借光绪龙威压制《时务报》,排挤汪康年,激怒汪与之公开论争,“南北诸报,纷纷评议,皆右汪而左康”[4]。当时日本人这样评论:
日清交战后接踵而起者,在民间有广东的康长素派和上海的《时务报》馆派等。这两派表面相结托,其实完全不同,如广东人与江苏一带的中国人的差别。特别是康派稍带宗教味,外面观之,有东林党之嫌。[5]
政变后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芥蒂甚深,积怨难消。在正气会和中国议会中,汪康年虽与唐才常合作,却不满唐与康联系过密,担心“若其人真归,则费事之极耳”[6]。双方因与康有为关系的亲疏而俨分两派,互不协调。为避免办事掣肘,唐才常只得另起炉灶。
然而,汪、唐两派不仅宗旨方略根本一致,对待康有为的态度也是异曲同工。唐才常服从康有为,敬服之外,的确别有隐情。据了解内幕的井上雅二称:按照自立会的布置,因大多数人不赞同康有为的言行,“只是要利用他的筹饷”[7],所以不准备让他出头任事。这不但与梁启超前此的主张相符,而且与汪康年等以“安插对山”为“极难对付事”[8]的看法不谋而合。事实上,戊戌政变后,中国只有少数人真心拥护光绪继续改革。[9]尽管废立之争后,保皇勤王的旗帜下从者如云,但多属趁时而动。而且群雄并起,各自逞强,康有为反倒成了多余人物。如果不是在海外筹款方面影响犹存,唐才常的政治天平如何摆动,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