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会从建立到涣散,历时六年,几经起伏,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1902年4月-11月为开创期。依据章程,中国教育会总事务所设于上海英大马路泥城桥西福源里21号,[1]设正副总理各一人,干事6人,会计2人,书记2人,评议员9人,纠仪2人。[2]下设教育、出版、实业三部,其中教育部又分男女二部,以后改为学校教育部与社会教育部。[3]但开始“会员人数稀少,经济尤为竭蹶,发展殊难”[4]。其间比较重要的事件是6月组织上海女学会和8月13日在张园集会欢迎因成城入学事件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的吴稚晖。
张园集会参加者达百余人,会长蔡元培亲赴日本将吴接回。会上“吴君登台演说,备述颠末,激昂慷慨,淋漓尽致。述及中央政府腐败,国权丧失与学生反对之故,则令人怒发冲冠,有为之泪下者。述及公使语之荒谬,又令人转怒为笑。演毕下台,众人鼓掌,掌声如雷震耳”。后又在张园安垲第开协助亚东游学会,戢元丞提议派人赴日协商,将保送留日学生学习军事的权力由公使转归中国教育会,叶澜则主张自办学堂以教子弟。会后各人分头办理,均未实现。“教育会因学生未有要领,暂缓秋间大会。”[5]苦心经营,“至其秋冬之际而组织乃粗备”[6]。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力争站稳脚跟,再谋打开局面,但也不放过表明政见的机会。6月间上海进步人士集会悼念原中国议会书记邱震、吴孟班夫妇,蔡元培、章太炎、王慕陶、叶瀚、汪德渊、蒋智由、蒯寿枢、王季同等敬献挽联,向这对“戊戌党锢以后大呼政治革命,支那奴隶之国创闻男女平权”[7]的革新伉俪表示怀念。
1902年11月—1903年7月为全盛期。上海南洋公学风潮骤起,中国教育会应退学生公请,于张园召开特别会,专议协助退学生建立共和学校之方法,由各会员认助开办费若干及月费6成,并义务担任教员,组成爱国学社。“师日本吉田氏松下讲社、西乡氏鹿儿私学之意,重精神教育。”[8]从此中国教育会的活动影响一日千里,蒸蒸日上,改组《苏报》为机关刊物,热情鼓动学潮;发起拒法抗俄运动,组织军国民教育会;吸收全体爱国学社学生入会,力量陡增;创办印刷社,编译出版各种东西方社会自然科学著作以及反清革命书籍;连续在张园等处大开演说会,鼓吹革命。一时间成为全国瞩目的政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