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

字体:16+-

“国进民退”是前段时间经济学界讨论得较多的话,本有其特指,非我所欲置喙。不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此语恰表述出近代中国一个持续的倾向,即国家(state,下同)的责任和功能大幅度扩展,而以“道”为依据、以士绅为主导、以公产为基础,由各种公共会社构成的民间公领域,则步步退缩,渐有隐去之忧。在此进程之中,过去一些基础性的范畴,如“官”与“民”、“公”与“私”等,都因新型的“国”之介入,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这一倾向在近代兴起的第一个**,大致就在辛亥革命前十年,进入民国后仍继续发展。本文谨以一些有代表性的具体材料,[1]初步勾勒这一持续倾向在清季的兴起和推进,侧重“国进”冲击下社会的巨变。更详尽的论证和学理的反思,则当俟诸他文。

[1] 历史写作之目的不同,需要的材料也不一样。有的史料告诉我们具体的史事,有的史料展现变化的趋势。陆惟昭曾注意到,“通史所取材料,每与专史不一”。参见其《中等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商例》,载《史地学报》,1卷3期(1922年5月),30页。把通史和专史的区分,落实到史料运用的层次,是非常高明的睿见。同理,通论性的论文,也当尽量多用足以展现变化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