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三、新的崇拜

字体:16+-

沿此趋势发展,新旧和进步与保守渐成价值判断的依据,新即是善,旧即是恶;思想界和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可以称作“新的崇拜”。对“新”的崇拜既因传统的崩散而起,又同时助长了为重建新中国、新文化而破坏自己固有文化的主张。同时,由于西方文化优越观在中国士人心目中已经确立,“新”也成为西方式现代化的代名词。英文的modernism,今日是译作“现代主义(或近代主义)”的,在那时却译为“从新主义”,[1]极具象征意义。

对“新”的歌颂在“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之《新民说》和《少年中国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更为简单明了的,则是《杭州白话报》1902年6月的一段话:

因为是旧学问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种新学问;因为是旧知识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种新知识。千句话并一句话,因为是旧中国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种新中国。[2]

随着科举的废除和辛亥革命后民国代清,趋新又有进一层的社会含义:

新中国处今新世界中,其未来之新事业、新功名,足以空古今而震寰宇者,有如矿产,随在皆是。所须惟确有新知识新能力之新人物耳。[3]

短短两句话,用了七个“新”字,足见“新”的横扫一切之势。更重要的是这里透露出的社会消息:如果不是有新知识新能力的新人物,便不可能开采“空古今而震寰宇”的新功名新事业的矿产。既然人的上升性社会变动也唯新是尚,“新”的至高无上地位已从精神到物质,稳稳地扎根在中国社会了。如果说对“新”的崇拜此时已形成,大约不为过。从那时起,这一趋向更逐渐深入人心,已达下意识层面,余英时先生注意到:“中国人如果对旧东西有些留恋,说话时就总带几分抱歉的意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