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

第三十二节 社会互动的动机形成脉络

字体:16+-

我也许会按照下列方式来设计我的行动,即我把你描绘成只要你把握了我正在做的事情,你就会倾向于进行某种行为。而这样一来,我就是把你对我的行动的解释当作你的行为的原因动机来描绘了。比如说,假定我问你一个问题。我的目的动机不仅包括你理解这个问题,而且还包括我从你那里得到某种答案。你的答案就是我的问题的原因(就是我的问题的“目的之所在”)。在我的设计之中,我不仅已经把我的问题当作已经提出的问题来描绘,而且也把你当作已经理解了它,进而会在这种理解的促使下做出回答的人来描绘了。已经预先得到描绘的就是你将会做出回答。当然,在这种特定的(提出一个问题并等待回答)意义脉络之中,你究竟会做出何种回答依然是不确定的。任何一种这样的幻想过程,以及任何一种这样的预期,都会伴随着某种希望、都会伴随着某种追求使这种已经被概括表现出来的设计得到完满实现的情感倾向,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我通过幻想过程进行某种判断,其大意是我的提问将会在你那里引起某种明确的反应,这一点也是确定无疑的。这种判断是可以与以它为基础的希望分离开来的,因而是可以单独进行研究的。因此,让我们忽略在这里出现的情感活动,探寻一下下列说法是什么意思,即我在某种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的某种行动(这样的行动因而是互动性的)将会诱导它所针对的人以某种方式进行行为。

让我们继续使用有关问题和答案的例子。提问者通过将来完成时态所幻想的是,这个被提问的人将会回答他的问题。因此,他幻想他的提问将会变成另一个人的回答的、真正的原因动机,而且,当他系统表述这种问题的时候,他已经记住了这一点。而这种情况似乎会与我们在前面做出的一个陈述[13]相矛盾,即只有通过过去完成时态、在认为某种被激发起来并已经进行过的活动是给定的对象的注意活动之中,原因动机才能得到把握。有人也许会这样来回答,即在其设计之中,这个正在进行幻想过程的人是通过将来完成时态,来描绘某种(未曾得到规定的)答案已经被提出来的。而这样一来,回答活动对于提问者来说就是作为过去的事情而显现出来的,因而回答者的动机也就是通过过去完成时态而显现出来的了。然而,这样的回答却并没有满足进行精确分析的各种要求。因为提问者究竟是如何知道他自己的问题就是回答者的真正的原因动机的呢?这虽然是他的一个预设前提,然而,任何一个问题似乎都的确会有这样的预设前提。所谓这样的问题很可能会对回答者产生激发作用这样一种判断,实际上就是提问者的目的动机。就像提问者从经验出发知道其他任何一种事情那样,他“知道”实际情况很可能就是这样。他知道,无论他自己在过去的什么时候对一个问题做出回答,这个问题都是他的回答的真正的原因动机。他之所以做出回答,是因为有人在问他。因此,他知道就他的各种朋友和熟人而言,情况也同样是如此。因此,他是从他的过去经验所具有的整体性脉络之中。推导出下列一般性的普遍真理的,即问题就是回答者的真正的原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