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

第三章 周初至战国时期诗歌功能的演变轨迹02

字体:16+-

晋侯作宫室而美,定为越制之举,否则康王不会派人去责备他。这说明早在康王之时,在诸侯中不符合礼制的行为就已经存在了。昭王时代应是西周由盛而衰的转折期,也是礼乐制度由稳固走向松动的转折期。昭王“丧六师于汉”以及“南巡不返”可以说是西周自武王以来最为重大的挫折。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最大的负面效应,乃是动摇了周王室在百余年间确立起来的神圣地位,当然也动摇了周王室对于诸侯的权威性。于是才会出现鲁国幽公弟杀幽公自立这样耸人听闻的事件。周王室对这个事件是怎样的态度,于史无征,但杀兄的魏公并没有受到谴责,更没有受到应有的征伐,这表示周王室对他的篡位是默认了。这种情形说明王室之于诸侯已经有些尾大不掉。所以《史记》说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是有史实根据的。“诸侯有不睦者”是说穆王时的事情。按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代制度,诸侯之间的矛盾一律由王室出面解决。此时为了解决诸侯之间的矛盾而专门制定了一套刑法,可见这种“不睦”已经是十分严重的普遍现象了。这也说明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到了懿、夷二王时又愈加严重。《诗谱序》说:

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烹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犹衰,周室大坏。

关于烹齐哀公一事,史书都有记载,但稍有不同。《古本竹书纪年》言夷王“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24]没有说原因,而且记到夷王头上。《公羊传·庄公四年》说:“哀公烹乎周,纪侯谮之。”[25]讲了原因,却没有指明是懿王还是夷王。《史记·周本纪》不记其事。《史记·齐世家》则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记事更详,但同样没有说明谁为烹人者。从这里的叙事语气可以看出,这位烹齐哀公的人有可能是夷王,也有可能是夷王之前的孝王,当然还有可能是孝王前的懿王。上引郑玄是明确指出为懿王所为。总之是懿、夷二王之间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说明,周王室已经依靠残暴刑罚杀戮来维持其权威了,这与周初诸王时时提醒自己极力避免的殷纣之所为很是接近了。所以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西周逐渐走向衰败。于是“礼崩乐坏”的迹象也开始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