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与意识形态:从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生成

下篇 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汉代诗学的若干问题

字体:16+-

第九章 士人与君权的共谋: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轨迹

汉代是经学的时代。汉代诗学因此也就是经学语境中的诗学。儒学变为经学,这意味着先秦儒家从民间话语上升为官方话语,也可以说由在野知识阶层乌托邦转变为建立在君权与士人阶层合作、“共谋”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不是像通常的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所讲的那样,董仲舒一建言,汉武帝一下诏,于是就“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呢?在这里我们先考察一下儒家士人与统治集团达成“共谋”的具体过程,然后再考察汉代诗学的基本精神,以期寻觅出思想史、诗学史所经历过的一段历史的轨迹。

一、儒者的努力

尽管儒家士人似乎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是空谈家,而且对不切实际的言说很厌恶。孔子就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辞,达而已矣”(俱见《论语》)。孟子也说过:“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辞,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孔、孟到处游说,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政治行为而不是空谈;他们大讲忠信、慎独、窒欲、存心养性、求放心、尽心、养气,这都是行动、是践履,而不是空谈。而一部《荀子》,实际上只讲两件事:政治家(包括君与臣)如何治国,个人如何修身,都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而不是空谈。他的两大弟子一个成为大政治家,一个成为大政治理论家,绝不是偶然的。在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士人大都投身于各种具体的政治活动之中,都力求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政治的指导思想。他们时刻准备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儒学根本上乃是一种实践的学问。儒者正是所谓“待时而动”者。史籍载:“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汉书·儒林传》)孔甲即孔鲋,孔子的十世孙。尽管陈涉起于卒伍,儒者们还是响应景从,并与之同生死,可见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决心是如何迫切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