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曾写了一组题作“读人”的文字,后来收在了《独语》一集中。2000年又写了一篇《〈读人〉续记》,以读人的容貌为主题。此后读书,遇有读人的精彩之论,仍然随手摘记。人文学者,“读人”本是正业。随时关注他人、古人的读人,自能培养对于人的敏感,也是专业研究的额外收获的吧。
近一时因了写关于古代女性的文字,翻阅初版于1937年的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该书中有标题为“男子眼中的女性美”的,大段摘引李渔的论述,由肌肤,到眉眼,到两手十指,到脚,到“态”(“媚态”),到修容(即妆饰),对“女性美”揣摩无所不至。其中有与今人的标准暗合者,如均以肌肤白为美;却也有与今人的观感大异者,如目不取大,以为“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麄而大者,居心必悍”,会令今人讶然的吧。当今的审美以眼大为美,且不厌其大,不惜用了人工使大,也绝不会由目之粗细推断那女子的性情。
那本书所引李笠翁的见解,有在我看来极精到者。如说“衣衫之附于人身,亦犹人身之附于其地。人与地习久时相安,以极奢极美之服,而骤加俭朴之躯,则衣衫亦类生人,常有不服水土之患”。再如说“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就很值得当今时尚界参考。对李氏议论大段引用,可知陈东原的服膺,尽管也小有批评。不妨承认,现代人对于女性的观察,未必能如古人这样的细致入微。忽而想到冒襄的说陈沅,即那个据说搅动了明清之际棋局的陈圆圆,说的是“妇人以姿致为主,色次之”(参看陈维崧《妇人集》),足见其时文人名士的精赏。“姿致”云云,难以诉诸进一步的形容,与今人所谓的“气质”有别,是包括了李渔所说的“态”(却又不是李氏所欣赏的“媚态”),以及身姿、气质等等的综合印象,要有冒襄那样久经训练的眼光趣味,才足以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