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0年5月24日,赵园先生应语文出版社之邀,就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化等问题作演讲。这个话题不属于赵园先生的专业范围。她所致力的专业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明末清初思想史研究。赵园先生认为,关注文化,关注文化产业并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是一个人文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赵园先生关心教育。2009年“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的赵园就曾经呼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首在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在演讲中,赵园先生表现出的文化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让我们受益良多。演讲结束了。我有点忐忑地问赵园先生是否愿意接受一次访谈。至于话题,当时甚至并未想好,似乎觉得应该请赵先生谈文学,但是她说那是她二十年前的研究对象了。于是不知道话接下来该怎么说。赵园先生亲切而爽快,她请我先拟好采访提纲,然后发给她,她愿意用笔谈的方式回答我的提问。于是有了下面的问题,尽量贴近语文,尽量贴近我们的读者,于是有了赵园先生的回答——一个学者的语文记忆以及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这些观点,因为不考虑应试的功利目的,或许更有价值。
早年阅读的意义
主要在开启想象的空间
李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您著述甚丰,可谓成果斐然,后来转向明清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同样成就卓著,您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被誉为是“以文学方式解读历史的成功之作”。我想无论是研究文学还是研究历史,都离不开大量阅读作品和文献。在这里,可否请您先谈谈您最初的阅读生活,在您记忆里,阅读是从何时开始的?
赵园:我的阅读生活,由读童话、民间故事开始。当时我应当在小学中、低年级,具体的时间已不记得。当时的孩子并不都有这样的条件。我的父亲在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教书,母亲在省教育厅工作。我最初利用的,主要是母亲单位的图书室。那些童话、民间故事,应当是由那间图书室借到的。早年的阅读对我的影响之大,用一句俗滥的话说,“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回想起来,意义主要在开启了想象的空间。至于文字方面的影响,应当是潜移默化的。那种年龄的孩子,还不会形成对文字美的鉴赏态度。直到成年之后,甚至到了中年、老年,仍然会想象一条飞毯,祈望一种奇迹——我不知这是不是好事。但这种童心的残留,一定帮助我度过了一些困难的日子。有想象,有想望,总是好的,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