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字麦克卢汉

第二节 数字成就(1)

字体:16+-

丹尼尔·贝尔[1]说得很贴切:对现状而言,“技术具有破坏性”。比喻固有的特性就是超越现状,所以我们能够理解,麦克卢汉为什么要重用比喻、珍视比喻。他的目的是生成认识媒介的新洞见:他对靶子狂轰滥炸,表述夸张,目的是要给靶子提供更多的余地去运动和和壮大——给我们的理解提供更多的空间去机动和提高。与此相反,盖棺定论、详尽无遗地描绘技术,哪怕描绘得正确,哪怕这描绘在当前有用,也不能够给我们揭示多少未来的东西。因此,麦克卢汉喜欢引用马拉美[2]的名句:“定义就是杀戮,暗示就是创造。”(To define is to kill,To suggest is to create)(McLuhan & Nevitt,1972,p.10;亦见波普尔对定义的厌恶,Popper,1972,p.328)

“地球村”抓住了当时全民共享的信息。1982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麦克卢汉忽视了许多东西。其一是通信卫星,那一年发射的第一颗通信卫星使欧美的电视同步,不过正规的卫星传播的国际会议,还要等待好几十年。(参见Levinson,1998b“软件与硬球:论微软之争的核心”所述的全球登月卫星传播、查尔斯和黛安娜婚礼、萨达特总统葬礼;亦参见Dizard,1977,pp.117-118,103-104,107-108,125)。其二,电视观众与村民不同,即使他们真的在全球村里就座了,他们也是不能互相会话的。除非他们刚好是以肉身形式坐在同一间屋子里。因此,麦克卢汉创造这个词汇时,实际上地球村还是一个窥视者的村落,根本就不是互动意义上的村落。现在的情况变了。凭借CNN等卫星电视,地球村里连续不断的滚动传播已经成为现实。同样,凭借互联网和万维网,地球村里的互动性已经实现了。但是,麦克卢汉率先使用的比方都已经对这一切做出了指引、暗示和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