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皆中心”的观念显然与地球村、无形无象之人和声觉空间相关。麦克卢汉的“全息”思维和写作方式,不仅适用于他那种书里套书的表达方式,而且适合他横跨几本书展开思想的表达方式,包括与他人比如卡彭特合著的书。书里套书的例子是《谷登堡星汉》(1962)中107种等距离的章节。实际上,这些思想及其在书中散布的格局,构成了一个处处皆中心的文件。《数字麦克卢汉》可以被视为这个文件中的一幅配有文字说明的快照。
卡彭特(Carpenter,1872/1973,p.3)明白宣示了无形无象之人和处处皆中心的关系。他说:“电视上尼克松无处不在,这是新柏拉图主义有关上帝的定义。”(参见本书第五章)。他接着说:上帝是“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存在”。麦克卢汉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论。他的说法更加人性化,追溯到过去的一种广播媒介——电台。他转述洛威尔·托马斯[1]的话说,“洛威尔·托马斯曾经说过:‘在广播上讲话的时候,你无处不在。’”(Global Village,with Powers,p.70)这句话的要点是,至少对圣奥古斯丁城[2]的居民来说,电台和电视上没有实体的人是处处皆在的人。
对上帝的祈求尤其适合处处皆中心的广播,如电台和电视的广播。与此相对,个人电脑和网络的非集中化比广播还要更加深刻。从广播受众的角度来看问题,在特定的半径内,他们在任何地方耳闻目睹的任何东西,是同样轻松的。广播的确有一个源头或中心。这个中心扮演的角色,不仅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驱车离中心太远,收听的节目就听不到了(除非建立了中继站或网络)。中心的角色还有一个决定播放内容的问题,这是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和上网浏览的内容几乎有无止境的选择不同,广播节目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就是今天看有线电视的美国人也没有多少选择。况且,许许多多浏览和使用网页的人每天都在制作和修改网页。与此相对,广播电视的内容,却是由数量相对要少得多的专业人员制作的。对受众来说,他们具有高高在上的优势。由此可见,在广播的环境中,无中心的观念既是事实,也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