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地方看电视——在大城市,在郊区,还是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临时停车场,电视节目都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麦克卢汉过去和现在都是对的。从看电视的人的角度看问题,上述三种情况没有区别——每个地方都是某个特定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乌有乡。与此相似,快餐店、连锁宾馆、与各种商店相同或者可以互换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一样的,无论其位置如何。它可以位于大都会或郊区,也可以位于收费公路的游人休息区。自麦克卢汉以来,网上课程、网上书店、网上图书馆馆藏目录等网络资源,都已经把信息资源分散到无处不在的电脑屏幕上去了。过去,这些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仅仅是在大城市里,或者在砖墙和常青藤背后的大学里。
但是,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吗?城市仅仅是信息和商业的形式吗?须知,信息和商业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大批量复制了。
城市绝对不仅仅是这样的形式。
据说,在纽约市就算每天晚上吃一家不同的馆子,你也一辈子无法知其皮毛。同样,在网上浏览现代艺术博物馆或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全部内容(尚待全部上网),和到博物馆去看藏品——虽然有玻璃柜子和栏杆挡着,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感觉。在海风拂面的沙滩上散步,在清新宜人的树林里徜徉,在摩肩接踵的街道上步行——这样的感觉,与只是看一看照片的感觉,那是不一样的。那种不一样,真可谓云泥之别。
上述感觉上的“不一样”,难以计数、难以避免,尽管本章所谓数字非集中化的潮流正汹涌而来。这样不同的感觉自有其源:亲身体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经验;城市给这样的经验提供了数不清的机会。
亲身体会的生活和我们的生物本质有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在这个意义上,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在电视和电脑上的分布方式有所不同。信息分布的变化,对我们都很重要。但是,信息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它让我们与信息源的现实保持接触——它给我们提供报告。DNA作为信息系统饶有趣味,因为它塑造的是生命,而不是其他抽象的东西。我们的五官使我们能够在五官描绘的世界中航行。电视和互联网之类的先进媒介,似乎与我们栖居其中的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仍然相距甚远,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每当我们离开电视和电脑去接电话的时候,认为这些媒介正在取代世界的观点,就立即被现实戳破了。电话铃声具有吸引力,那是因为,电话那一端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可能是认识我们的人,关心我们的人。电话常常打败其他媒介,因为电话上的信息离直接的现实更近。敲门声比电话铃声更具有强制性。尽管信息的无地域性(placelessness)日益增长,地域仍然是生活扎根的岩床。说得更加准确一点,信息可以和场所分离。这个性质产生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它可以传播。既然信息总是无地域的,它日益增长的无地域性,对我们生活中的地域优先性,就没有什么影响。中心化的急剧衰落,从我们需要和物质世界联系的角度来说,就是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社会制度非集中化了,但是我们日常的人际互动还是照旧进行。我们可以学网上课程,从而避免走进教室去上课,但我们可能会利用节余下来的时间去栽花种草,或者与心爱的人慢慢品尝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