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夏天,我和麦克卢汉在他家附近的树林里散步,一群小松鼠跟着我们。他说:“大多数文人都把知识当作手电筒,不是用它来照亮世界,而是让它反射回来,把自己弄得眼花缭乱。”
这是所谓“光照射”方法的一个极端例子。它比无用的、自我欺骗的光还要糟糕。这种自我欺骗的光,来自眼球外面,而不是来自内部。内在知识经过外化以后,再反射回来,就像手电筒光线反射回眼球一样。借助这个方法,麦克卢汉试图改进他自己和我们大家对媒介的理解。1960年,麦克卢汉在《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里说:“我自始至终使用马赛克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光线穿透(through)研究的环境,它主要不是用光线去照射(on)环境。”(p.11)
但是,这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来自眼球内部——而不是像手电筒光那样反射回眼球也好,来自天空也好,透过窗户穿透进来也好,最终透过电视屏幕也好,麦克卢汉都认为,媒介里的“光透射”比普通的自然光照射在世间万物上,要深刻得多,“光透射”要求人的参与度要大得多。因此,他认为,屋子里的内容在光线断断续续的照亮之下并不是那么有趣。相反,发出这些光线的电灯泡却要有趣得多(“媒介即讯息”的另一种说法)。同样,按照他的观点,看印刷在书上的东西(除非是有插图的手稿)和看电影一样,都有一个固有的特点:参与度比较低。相反,看电视的参与度却比较高。电视是与电灯泡对应的视听媒介——光线是穿透电视屏幕,而不是像放电影那样反射光线。结果,看电视的时候,“图像自己投射到收视者身上”(With Carpenter,1960,p.x)——电视成了放映机,人成了屏幕。难怪电视要求人的参与度非常高。
意味深长的是,个人电脑带有“光透射”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