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政府和私营媒体的守门把关,意在防止我们接触有害的信息,或是为了确保我们接触的信息都是有益的。但是,媒体自己实行的把关在终极的动机上却有很大的不同。教会和国家的出发点是意识形态,想的是不让公众接触什么(比如**的东西),但这个念头含糊不清。然而,媒体人的出发点是技术和经济现实。就是说,他们只能发布一小部分潜在的信息。但他们事后用意识形态去为限制进行辩护,以使之合理化,比如他们说,我们只能发布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如果上述分析不错,政府就会把文本摆脱纸张的革命当作它行使守门职责的又一次机会,政府的守门是意识形态驱动的(保护公众使其不遭遇危险)。毕竟,新媒介的到来和意识形态一点也不矛盾,而且实际上使之更加紧迫。因此,1996年政府和国会拟订的《传播风化法案》是最倒退的法案。自从1798年的《惩治叛乱法》以来,这是在条款范围和定罪上都倒退的法案。
如果上述分析不错,我们还应该指望,由于网络出版广泛而众多的可能性,媒介的守门人功能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因为这种可能性突破了纸上印刷(和空中广播)的技术瓶颈,给媒介守门人思想的理据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成功也许就是这种结果的第一个例子。到1998年,它成了全世界第三大书店(Nee,1998)。实体书店受物质条件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印好的书籍上架。与此相反,亚马逊网上书店差不多把网下出版商的每一本书都放到网上。不错,买书人可以走进实体书店去邮购书,但是这样买的书往往要过几个星期才能拿到手。此外,一家书店只陈列一部分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守门的做法,上架的书显然是受它宠爱的。与此相对,在亚马逊网上书店虚拟环境中陈列和出售的书籍,能够享受比较平等的待遇。并非完全平等,因为有些书的展示要生动一些,送货也要快一些——但是和实体书店比较,网上陈列和展示的书籍显然享受到更大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