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 月,我休假回家,在电话答录机上听到一则最令人高兴和最富有教育意义的留言——来自麦克卢汉。他没有自报家门,因为他很清楚,我会立即听出他的声音。他说:“我喜欢你的论文,但是你的表达有误。你把伊尼斯和我说成是‘媒介决定论者’,是不妥当的……”
这篇论文是我的,题为“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博士论文,纽约大学,1979)。我也立刻听出来留言的实质,这是不同意批评时,委婉客气的回应。他回应批评的典型方式,最公开最为人所知的,是在《安妮·霍尔》这部片子中的姿态(1973)。他在里面客串了一位自命不凡的傻乎乎的教授,这位仁兄硬说电视是“热”媒介。得到他对我博士论文的回应,更不用说是部分肯定的回应,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此时的他,不仅是我心中20世纪最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我至今持这样的观点),而且是我亲密的朋友。与此同时我坚信,把伊尼斯和麦克卢汉说成媒介决定论者是正确的。在这一件事情上,他是错的(谦虚从来就不是我的美德——如果谁真有这种美德的话)。他的回应使我由衷的高兴,同时我又坚信他错了,两者兼而有之。
几周以前,我向纽约大学的博士学位委员会呈上了论文。尼尔·波斯曼是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又是我的首席导师。与此同时,我将论文手稿邮寄给麦克卢汉,论文中的一部分引起了他的注意。麦克卢汉有一个观点被我描绘成“媒介决定论”。他说:“人仿佛成为机器世界的**……孕育和进化出新的媒介形式”(McLuhan,1964,p.56;亦请见本书第3章)。耐人寻味的是,我和麦克卢汉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着重点的不同,而不是实质上的不同。毕竟,我的论文说的是媒介演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为了生存而选择最适合需求的东西。所以我实际上同意麦克卢汉的意见:我们使媒介受孕。而且,我实际上发展了这个洞见,把他变为自己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见本章前面一些文字)。但是,他这个“受孕”说,还有他“催眠”观(见《理解媒介》第4章“自恋性麻木”),两者相加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人是媒介的产品或结果,而不是相反。于是,我把这个观点(还有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其他类似观点)说成是“媒介决定论”。虽然人对媒介有一些控制能力,但是他们两人认为,发号施令的是媒介。新媒介把旧媒介转换为艺术。新媒介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地球村。当前的媒介成为后视镜,使我们眼花缭乱,看不清新媒介的冲击力。上述一切发生的过程中,我们却自恋麻木、又聋又哑,死死盯着媒介的内容。换句话说,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最重要的特征是调控信息、决定事情的结果。与此同时,我们却死死盯着鸡毛蒜皮、令人眼花瞭乱的内容展示,幻想自己在掌舵,从而把自己给娇惯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