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讨论的是麦克卢汉的方法论问题。我们届时考虑的将是他这些东西:探索先于解释;用暗喻说明问题,而不是用逻辑说明问题;用小包装表现思想,常常是用几段话,基本不超过七八页。严格地说,这不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影响的洞悉,也不是他估量媒介影响的工具或观念。这只是他与读者打交道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人们网上交流的方式很相像,人们发表意见时一般只有几段话。网页上热门链接的题目和短语很像是粗体字,麦克卢汉的书里到处都散布着这样的装饰。在考察他的方法时,我们发现他是时代的先知,他在书页的紧身衣中奋力用电子模式传播信息。这是水银泻地一样令人吃惊的方式。它与我们的智慧之轮是协调一致的,而当时的媒介里面,还没有这样的智慧之轮。
接下来,我们转向麦克卢汉整个议题中最核心的洞见,转向他最广为人知却最难理解的断语:媒介即讯息。其意图在于引人注意这个命题:使用一种媒介时,它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比个人用这个媒介具体做什么更加重要。人们开始打电话、听广播、看电视、用网络的时候,世界就一次接一次地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一般不是由于他们所说、所见、所闻的内容引起的——所有这些东西都被无情地碾压成一个论点:内容完全是无关紧要的。
稍一思索就知道,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内容的媒介——世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因为如果没有内容,它就不成其为媒介。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pp.23-24)中把电能作为例子,说它是“单纯的信息”,换言之,电能是没有内容的媒介。不过,接下来他又恰当地说明,电光的内容是它照耀和显示的东西。就是说,电灯泡显示某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的显示程度就是电灯光的内容。没有节目的电视作为媒介对我们是没有影响的。就像没有独特程序的电脑一样,它只不过是有趣的垃圾而已。事实上,早期的许多个人电脑就是这样,当上网变得至关重要时,由于缺乏上网的能力,它们就成了垃圾。电脑缺乏程序,网络上也缺乏程序所发送的内容。这些程序是电脑在新环境中发挥媒介功能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换言之,内容对“媒介资格”(media-hood)是必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