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在应天府即位,按照惯例接受宰臣之请,立生日五月二十一日为诞圣节,名为天申节。其时正值国运艰难之际,南宋朝廷前途吉凶未卜,宋高宗对天申节的处理也很低调,寝罢群臣上寿常礼,群臣只在佛寺中设祝寿道场,或到閤门、后殿拜表称贺。宋高宗在诏书中说:“朕承祖宗遗泽,获托士民之上,求所以扶危持颠之道,未知攸济。念二圣銮舆在远,万民失业,将士暴露,夙夜痛悼,寝食几废,况以眇躬之故,闻乐饮酒,以自为乐乎?非惟深拂朕志,实增感于朕心,所有将来天申节百官上寿常礼可令寝罢。”[2]
建炎二年(1128)四月十六日己巳,诏天申节郡县锡宴勿用乐;建炎三年(1129)四月十六日,又重申因二圣未归,郡县锡宴勿用伎乐。[3]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朝廷草创,没有精力与财力搞圣节庆典。宋高宗正确地估计形势,明智地采用一种低调的姿态处理天申节。诏书中特别突出民族危机,家国危亡,天申节这种皇帝私人节日很自然地与国家、民族命运相关联,这是宋高宗希望利用圣节来达到唤起民族意识,重建国家的目的。而且在天申节诏书中宋高宗不失时机地显示自己忧患图强,卧薪尝胆的“姿态”,这对当时鼓舞士气,增加新朝凝聚力是有一定作用的。天申节的低调姿态在南宋初年一直是作为一种节俭务实作风的象征,叶梦得称颂宋高宗:“乃者天申节上寿,作乐抑而不行;贡奉之物非天地宗庙陵寝所须,却而尽罢;天下皆知陛下约已思艰之意,尧舜无以过。”[4]皇帝在天申节时带头约己思艰,以此戒饬地方凡事应从俭务实。这种低调的姿态一直维持到绍兴十三年(1143)。
南宋草创之际,对士大夫而言,是要在民族危机之中重建家国;对宋高宗而言,是要保住意外得到的皇位,树立皇权权威。在天申节中,皇帝私人生日已完全国家化,加之宋金之际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圣节既是皇权的象征,又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天申节承载的意义变得丰富复杂。在与金的外交活动以及与地方武装的关系中,天申节是皇权的象征,更具有了民族尊严、民族认同等多重含义。在这些场合中,天申节所代表的民族、国家、皇权是同一的。南宋初年的特殊时代,圣节庆贺很容易激起人们感时伤事的故国之叹与民族情感:“漫说南风入舜弦,伤时抚事益凄然,愔愔新绿愁鸲鹆,悄悄残红拜杜鹃,心折更闻胡部曲,眼明那复御炉烟。蒜山瓜步江南北,宝鉴经囊若个边。”[5]黄彦平这首感咏圣节的诗应当作于南渡以后,诗人在天申节感事抒怀,其中包含的故国家园之感叹,以及伤痛失国的民族情感是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