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

一、农耕世界的循环时间与游牧世界的弥散时间

字体:16+-

中原地区地处温带,四季分明,农耕生产方式以季节为周期,时间性极强。农耕文明植根于这种时间性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的祖先崇拜、边界、组织、定居、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要素中历时性和循环性的时间序列具有明显优势。农耕世界的雏形从公元前2000年以众多酋邦组成的“邦国群”(state complex)中已经开始出现,并强势地向四边辐射。[2]强调时间性的祖先崇拜当时可能已经孕育于定居文明之中。定居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从时间序列获取空间拥有权的合法性,持续定居耕作于同一空间就说明这一空间是被所有者的权利法定拥有的,通过时间序列的祖先获取空间拥有权的合法性是必然逻辑。定居农耕的决定要素是土地及生长在上面的作物,作物以根固定在土地上,这些都是不移动的,固定的“根性”是农耕的基本特点。每棵植物都有独立的根,农耕的“根性”也决定了农耕文明是倾向于安土重迁的定居社会。而农业生产的循环特性以及对节候农时的关注使农耕文明发展出各种精巧复杂的时间周期,既指导农业生产生活,也解释天下的循环往复,分合兴衰,同时为王朝的合法性提供依据。这就是中原王朝五德转移的政治神学,是建立在时间循环性基础上的一套学说。

游牧指在每年200~400毫米降水量的干旱草原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亚洲草原最早的游牧帝国存在于两千多年以前。游牧地区所处的寒温带,冬夏两季较分明,四季不分明;人们逐水草而居,迁徙于冬夏牧场之间;边界是模糊的,部落分合不定,组织的稳定性不强;但游牧方式依赖于广阔的牧场,对广阔空间具有拓展性,空间性占有主导。这种空间性源于游牧是以牲畜而非土地为决定性因素。牲畜是移动的,这种移动创造了空间性的拓展和弥散,由此带来贸易、商业与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