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1930年,在国学的名目下,以史学为重心的中国学术呈现一大变局,这一关键性转折,所包含的问题极多,早已引起后世学人的注意。近年来,由于总结20世纪学术等各种机缘,有关问题再度成为学人探讨的中心。[1]不过,所论主要从学术研究本身及其背景着眼,各人的见解相异处亦复不少。而当时教育制度根本改变,大学分科教学的专门化、现代化与本土化,实为影响史学转向并造成流派分界的重要因素,前人则尚少具体论及。由此立论,可以进一步深入认识转向的成因、变化的阶段以及分歧的关键。
[1] 最近的论文,主要有王晴佳:《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方向性转折》,钱伯诚、李国章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62辑,1~8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罗志田:《“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近代史研究》,1998(1);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傅斯年的史学革命与史语所的创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新学术之路》,1~41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