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来华十分推崇陈垣,但前此两人只不过是文字之交,而且其间存在常人所谓过节。因此伯希和的评语除了就学术论学术的公道外,或许还包含对陈垣学行的敬重。
陈垣治学自称是土法上马,其实在西学压倒中学以及胡适等人鼓吹科学方法的世风影响下,对于西洋汉学的治学方法历来怀有景仰之心。而这种心境的另外一面,即蕴含与国际汉学界的争胜之意。近代中国,“生产落后,百业凋零,科学建设,方之异国,殆无足言;若乃一线未斩唯在学术”。[1]尤其是有关中国自身历史文化的学术,渐为东西两洋同道驾而上之,令不少中国学人引为奇耻。陈垣至少是其中感受最强、反弹最烈者之一。他曾对胡适说:“汉学正统此时在西京呢?还在巴黎?”两人“相对叹气,盼望十年之后也许可以在北京了”![2]
自20世纪20年代起,此话陈垣在不同场合对许多有志于学术的朋友门生反复讲过。1923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在龙树寺抱冰堂举行恳亲会,陈垣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日本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对在座的郑天挺影响至深。[3]1928年,翁独健在燕京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听到陈垣感慨地说:“今天汉学的中心在巴黎,日本人想把它抢到东京,我们要把它夺回到北京。”[4]1929年陈述听陈垣在北师大讲课,其间也特别谈到:“近世国外研究汉学主要指中国历史的中心在巴黎、在东京。我们要从法国、日本夺回来。中国史研究,我们不能落后于国外。”[5]陈垣的这一番话,对后来者影响巨大。他的许多学生及再传弟子都响应其号召,在史学的各方面勤奋钻研,以求接近、赶上或超过法国、日本。
仔细比较各人的记述,大同之下,存有小异。其一,陈垣心目中日本汉学研究的中心在东京还是京都(即西京)?胡适记为西京,而郑、翁、陈均记为东京。依据当时情形,似以京都说更加近真。日本的中国学界,东京的“东洋学”派与京都的“支那学”派历来不和,治学途径也有分别,前者重四裔,后者重本部。照陈寅恪的看法,“东京帝大一派,西学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国史料能力较佳”。[6]其实他对东洋学派的西学亦不以为然。1936年1月30日他复函陈述,就其询问有关契丹史问题言及东洋学派的开山白鸟库吉的学问,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