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修订版)

二、儒家的人格境界及其在文学价值观上的呈现

字体:16+-

儒家与道家在思想上有什么不同?对这个问题人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说: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出世的。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答案其实是似是而非的。何以见得呢?首先,道家有自己明确的社会理想,这与儒家并无不同;道家的社会理想无法在社会上实现,这与儒家也没有区别。先秦道家与儒家同是士人阶层乌托邦精神的体现者,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都是不满于社会现状并试图改变这种现状。其次,儒家同样讲“隐”,并非有官便做。“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可见,儒家自身便有出世与入世两种选择。在先秦,无论道家士人还是儒家士人,一旦社会理想无法实现,他们都会隐遁退缩,返归于个体人格境界的营构之中。道家的“超然物外”固然是以冷漠的态度面对社会的出世精神,儒家的“独善其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儒道思想的根本区别并不在出世与入世,而是在二者迥然不同的社会理想与人格境界上。道家以无价值为最高价值,其社会理想是人类的原始本然状态,故而其方式是消解,其人格境界是自然无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其方式是建构,其人格理想是成圣成贤。道家的人格修养是“损之又损”的体道过程,即靠自我消解而还原到个体心灵的本然状态,其目的是使社会也同样完成这一还原,故而道家的出世便是入世,唯能出世,才能真正入世;儒家的人格修养是“存心养性”的进德过程,即靠培育先验道德意识(四端)而完成个体精神的自律自足,其目的是使整个社会建立起一种完美的伦理秩序,从而最终实现自身价值、体悟大道。因此,儒家的入世便是出世,惟入世方能出世。道家的人格修养即自我消解,故而以空虚为上,其心灵一片空旷,其所游之境同样一片空旷;儒家的人格修养即自我建构,故而以充实为美,其心灵充实,外在世界同样充实。儒、道二家都将人格境界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的起点,他们的社会理想不同,故而其人格境界也判然有别。道家的人格境界是“自然”与“逍遥”,儒家的人格境界是“仁”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