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是士人文学,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价值观是士人思想意识的反映,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社会价值是怎样的,首先要了解士人阶层的社会理想是怎样的。
士人阶层是在春秋战国这一大动**的时代产生的一个社会阶层,它本身也正是社会动**、阶级分化的产物。在这个阶层中,无论是那些破产的贵族,还是那些在私学中受到教育的庶民子弟,都既没有政治上的稳定地位,又没有经济上的固定收入,就像一叶小舟被抛到波澜起伏的海上。他们唯一拥有的是文化知识和选择的自由。于是如何安身立命,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便成为士人阶层关心的首要问题。但他们又很快发现,自身现实境遇与社会秩序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即使获得一官半职,也不能使自己真正找到理想的社会位置,因为他们不仅要解决衣食,而且还要解决精神的依托问题。处于不利地位的人都要求平等,有不满足才会有理想,士人阶层在乱世之中,在自身无所依傍之时,开始营建自己的理想社会了。中国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甚至超过“家天下”的君主,究其原因,正根于他们自身的深层心理需要。胡适曾从《诗经》中分析出春秋时期时代思潮中的几派:忧时派、厌世派、乐天安命派、纵欲自恣派、愤世派。[1]这五派几乎可以概括整个先秦诸子之学了。后两派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古代士人中虽也历代皆有,但毕竟不是主流,前两派则定下了古代士人文化的基调,它们各有各的社会理想。
忧时派、愤世派的代表者自然是儒墨。墨子“非乐”,故没有提出什么积极的文学价值观,兹从略。我们只看一看儒家的社会理想及其对文学价值观的影响。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孔子的礼乐社会,孟子的仁政国家,《礼记》的“大同”与“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