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修订版)

一、孟子对君权的态度

字体:16+-

先秦士人阶层是士人社会文化价值观基本形态的建构者,同时也是士人对君权实施“文化制衡”的始作俑者。孔子及其弟子率先以道自任,将“士”与“道”紧密连在一起。“士志于道”“人能弘道”成为士人阶层自觉到自身重要历史使命的标志。老子之道虽带有明显的形而上色彩,但它同样是士人阶层“文化制衡”意识的体现。老子的目的是借“道”之超越性来消解君权,使自然法则转化为社会法则。道家的文化制衡意识到了庄子沉落为一种个体价值追求的自我解构,而儒家的文化制衡意识则在孟子那里发展为“道”“势”对立的思想。

较之孔子,孟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大强化了士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力量。他说:“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又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又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又说:“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孟子·离娄下》)这里所谓“志士”“勇士”“大丈夫”“大人”“君子”都是指具有博大胸怀、高尚人格、宏远志向的士人。这些语例都说明孟子对士人人格境界的追求又远远高于孔子。那么,孟子为什么对士人的人格境界、主体精神如此高扬呢?这是士人对君权实施“文化制衡”所必需的。他说:“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这就是说,士人要规范君主,并通过君主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首先自己要成为“大人”——有高尚人格境界和宏远抱负的人。孟子所开出的“存心养性”“求放心”“养吾浩然之气”“自反”“践形”等修身功夫,都是为了使自身达于道德的完满自足,从而生发起一种势不可当的主体精神力量,然后去要求、影响、引导君主——格君心之非。也就是说,要借助于个体精神价值(道)去制衡至高无上的君权(势)。因此,对儒家而言,自身修养、心灵提升除了心灵自我拯救的意义外,还具有积累制衡君权的资本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