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就文学发展而言二者同为“文学的自觉”过程的两个阶段,其间存有接续关系,但就二者所表征的士人心态而言,它们却又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二者之异同。
(一)两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都有“悲”这一情感因素,从文学发展过程来看,可以说都继承了古诗哀婉风格的影响。但从共时性角度看,则二者之“悲”又有所不同。盖“建安风骨”之“悲”主要是一种社会情感,即由现实生活之残酷、人民之灾难而引起的悲伤之情,“正始之音”则主要是一种个体情感,即由于个人精神无所依凭的巨大孤独感而引起的哀伤之情。前者本质上是一种救世意识的情感表征,后者则是一种自救意识的情绪流露。因而“建安风骨”“悲”而能“壮”,总体上呈现一种具有阳刚之气的慷慨;“正始之音”却是因“悲”而绝望,总体上呈现一种无可奈何的情调。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刘桢与嵇康的两首诗。刘桢《赠从弟》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云: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微风动袿,组帐高褰。旨酒盈樽,莫与**。鸣琴在御,谁与鼓弹?仰慕同趣,其馨若兰。佳人不在,能不永叹?
二诗皆为赠兄弟之作,又都带有一种悲伤情调。但二诗之归趣迥然不同。刘诗虽亦写道环境之险恶,但目的却在于激励其弟保持像青松那样高洁的品质,故全诗浸透一种不畏艰险、昂扬进取的精神,可谓悲壮而慷慨。嵇诗主要描述兄弟分离之后的孤独无依之情,诗的情调消极怅惘,给人以沉闷之感。由此可见“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之一斑。可以说,“建安风骨”总体上呈现一种阳刚之美、悲壮之美,“正始之音”则呈现一种阴柔之美、哀婉之美。这是两种不同的时代精神向审美领域的升华。“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是士人建功立业之豪情的昭示,“正始之音”的审美特征是士人返归内心之心态的反映,一刚一柔、一外向一内向,判然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