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了中西文化特征的优劣以后,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了。在当今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之下,延续中国文化生命的唯一办法是改造它,使之具有现代适应性,而对西方文化的“殖民”倾向,我们无处可逃,唯一的办法是迎上去,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取。改造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离开外来文化就无法真正改造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也就无所谓“吸收”外来文化,而成了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了。因此,所谓“转型”,实质上就是集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长处,建立一种既有传统色彩,又具有现代性的新型文化。具体说来,这种新型文化至少应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在个体精神上将自足自律的人格境界与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外倾人格统一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境界都偏于“守”,即使儒家,也只是在内在世界中不断营构、提升,而不愿向外在世界用功夫,只是到了宋明儒家那里(特别是王阳明)才提出“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的口号,提倡在一切外在行为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境界,然而也仅仅是在政治伦理范围而已。至于对自然宇宙的科学探索,他们连想也不去想。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应该将西方人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拿过来,追求一种“新内圣外王”人格——君子人格与科学精神的完美融合。也许有人会说,在现代社会中,谁能够去做君子呢?即使古代又有几个人可以成圣成贤呢?这样的发问在于不明了中国文化中人格境界的真义之故。从思孟到陆王,历代大儒都说:人皆可为尧舜。阳明将人心(良知)比作金子,大圣人的心量大是金子,一般有修养的人量小,也是金子,二者只有量上的差别(即能力的差别)而无纯度上的差别(即在人格境界上是一样的)。只要通过人格修养而达到一种自觉自律的程度,人即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