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使叙事戏剧与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中的狭义戏剧形成了鲜明对比。相应的,他引入的戏剧学是非亚氏的,这正如黎曼引领的数学理论是非欧几里得式的那般。这个类比可以说明,这里并不关乎所提及的几种舞台形式之间的竞争关系。在黎曼那里,[欧几里得的]第五公设被废除了;而在布莱希特这一新戏剧艺术中,被取消的则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感情净化”(”Katharsis“),即观众因移情于英雄那震撼人心的命运而产生的情绪遭到了断然拒绝。
叙事戏剧演出所面向的,是那些在放松状态下产生兴致的观众。这种在轻松心态下产生的兴趣,其特点恰恰在于它基本上不会唤起观众的移情能力。叙事戏剧的艺术更多地在于引起观众的惊讶,而并非使观众移情。通俗地说,观众不应该移情至主人公身上而与其感同身受,而是应该学会对主人公活动时所处的境况感到惊讶。
布莱希特认为,叙事戏剧要做的并非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表现种种状态。此处所说的表现也不是自然主义理论家所谓还原,而是首先要发现状态的存在。(或者人们也可以说:要将这些状态进行陌生化处理)对状态的发现(陌生化处理)是通过中断事件进程来完成的。其中最简单的例子是一个发生在家庭内的场景。家中突然来了个陌生人,当时,母亲正捏住一个枕头,想要把它揉成一团扔向女儿;父亲打开窗户,正打算向警察求救。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那个陌生人出现在了门口。1900年左右,人们通常管这个场景叫“舞台静态画面”。也就是说,此刻,陌生人遇到了这样一个状态:不知所措的表情,打开了的窗户,残败不堪的家具。然而,此时存在着这样一种目光,在它看来,即便市民生活中一些更使人习以为常的场景也显得同样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