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讨论的重点主要有二:第一,阳明讲会乃是地方乡绅与士人定期的学术交友活动,在性质上与文人结社相近,与传统书院教育不尽相同;第二,地方讲会的勃兴促进了某些书院的兴修,而书院的兴修是乡绅和地方官员共同合作的结果,也是乡绅、士人以自己的兴趣投身地方公共建设,欲借此改善地方风俗,并提升自己在地方社会中领导地位的一种作为。而这些活动又都以嘉靖年间为盛,此也不禁让我们想问,阳明讲会与晚明士人结社作会及投身地方慈善工作之间的关联。
同样于16世纪末期,东林派思想家和地方士绅、儒商所提倡的同善会,逐渐在江南一带兴起,同善会和其他民间慈善团体如放生会、胜莲社、掩骼会、一命浮图会、恤嫠会等,都是以济贫劝善的社会福利工作为目的之地方性定期聚会。[129]梁其姿指出,这些民间慈善事业,虽以救济劝善为主,但其最终目的则是借着劝善而欲重整地方的道德风纪。[130]换言之,明末的民间慈善事业,主要是由乡绅与士人结社组成的固定集会团体,是他们以其地方领导者的身份,参与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作为。因此,陈龙正在创立同善会时说:“这会只当是讲乡约的帮手”。[131]可见同善会与乡约目的一致,是地方社团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维系社会秩序的具体行动之一。阳明讲会同样属于地方士绅定期性的聚会团体,也是士绅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并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的活动,而且这些会所盛行的地理区域亦颇为接近,因此从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而言,两者有类似之处,均属明代士人本着经世理想而投身社会建设的活动。
另外,明代最早的同善会目前所知是由杨东明(1548—1624)于 1590 年成立于河南虞城县,其组织可能受到民间某些互助会的影响,其思想源头与儒、佛二家关系密切,许多提倡者均是东林派思想家。杨东明本人热衷讲学,其思想也颇受阳明学的影响。[132]虽然东林学者对阳明学说和部分阳明学者有所批评,然若从聚会讲学的形式和学术的传承看来,二者之间实有密切的关系。东林书院中每年举办大会一次,小会八次,大会举于春季或秋季,小会在夏冬以外每月一次,每次会期为三日,内容包括祭祀、讲论、歌诗等,在聚会讲学的形式上与阳明讲会极相似。[133]全祖望(1705—1755)说:“东林继统,欲救其(王学)弊,而终不能不循书院生徒之习,以致贾祸”;[134]张履祥(1611—1674)也说:“程朱之门多恭敬、撙节、退让之士。近世讲学之徒,躁竞而已矣,躁竞之士,罕不为小人,此病东林与姚江皆甚。”[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