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的阳明讲学从早期邹守益和刘文敏、刘邦采等人的领导开始,在嘉靖初年(16世纪30年代)已有相当成绩,青原会的盛况和复古书院的创建,使江右成为当时全国讲学最兴盛的地区。当老一辈的学者凋谢之后,继起的学者如王时槐、邹德涵(1538—1581)、邹德溥(1583年进士)、刘元卿等人,不但承担了学术传承的工作,也开创新的讲会聚点,使讲会活动在张居正禁学(1579)和东林之祸(1625)的两波毁书院行动中,继续存活。
以地理的分布而言,邹守益是北乡澈源人,因此邹氏家族与安福的北方、东方有较密切的关系;刘文敏、刘邦采则出身安福南方望族,除了领导安福南乡讲学、创建复真等书院,其门人众多,其中王时槐主要讲地在庐陵县的西原,刘元卿则努力在安福西里地区提倡讲学、开创讲所。下文将分别以北方的邹守益家族和南方刘文敏家族及其传人为主,配合时代的推移,介绍阳明讲学在安福县的发展,并旁及庐陵县的讲学情形。
图2
实线为明代吉安府界,虚线为现今县界,本图由“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空间信息技术小组制作。
邹守益是王阳明的高弟,也是江右地区最重要的阳明学领袖,刘宗周和黄宗羲均以其为最能得师门真传的阳明后学。[8]邹守益出身安福世家,邹家从15世纪初年已习举业,邹守益的父亲是弘治九年(1496)的进士。[9]具此良好家世的邹守益,在科场上果然有极佳的成绩,他十七岁中举人,二十一岁(1511)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编修,真可谓前途无量,然而实际上他官运并不顺遂。嘉靖二十年(1541),邹守益以五十一岁之龄落职归里,然在此之前的三十年仕宦生涯中,其实真正出仕的时间还不到十二年,所谓“三十年中三仕三已,禄食之日不满一纪。”[10]再加上他落职归里后约有二十年的讲学生涯,邹守益把人生大半的精力都注力于讲学的志业上。[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