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从1993年开始思索博士论文题目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学习成果,在这些年里,它从一些模糊的想法和感受,从几个让我觉得有趣的人物和议题开始,逐渐扩展成现在的面貌。尤其这整个研究计划进行的过程,并不是由一个老练的历史学者,以明确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来操作展开,而是在许多困惑和惊奇的学习经验中摸索着进行。1992年我才刚转进历史学门接受博士课程的训练,从问题意识、议题兴趣到研究方法都不断徘徊于我过去在中文研究所接受的训练与UCLA历史所的训练之间,在既希望仔细研读文本又希望广泛搜集资料,既渴望深入思想家的内心世界又盼望与政治、社会、文化议题有所联系,既欲贴近中国文本与历史风貌又想学西方史学擅长议论的期许下,时常深感挫折。加上所欲处理的阳明学又是从明代典籍到现代学术成果都极丰富的领域,我面临的第一个现实课题是:为什么我值得再写一本关于阳明学的论文? 有什么新的事是我可以说的?
今天我自己回顾这段学习历程,看着这本书以这种形式呈现,我确实比较清楚地看出它是如何呼应着美国学界的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转向社会史取向的思想文化史研究这个浪潮,[1]虽然当时我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点,甚至可以说在修课过程中,我的老师Benjamin A.Elman教授已经相当程度地引导我转向,然而对我而言,这个过程仍充满摸索和疑惑,而选择在明代理学这个领域中耕耘,这种转向更不容易。首先,大部分关于阳明学研究的成果都是以介绍学者个人生平、分析个别学者思想内涵为主,如此大量的研究成果,我真的能完全不顾吗?若要兼论理学思想,我要如何提问?我有能力处理和书写吗?再者,我如何能够找到合适的议题,呈现理学与明代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面貌?若以社会史的角度入手,理学家个人文集内丰富的资料,我要如何运用?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今天我仍然觉得困难,深具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