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第一部 学派与讲会的历史

字体:16+-

第一章 学派的建构与发展

本章所涵盖的时段是从16世纪10年代后期到明末,即涵括从阳明学派成立直到衰微的整个时期,而主要关切的论题是王阳明(1472—1529)个人的思想如何成功地被建构成一个著名的学派?王阳明个人的政治遭遇如何影响了学派的建构?在王阳明去世之后,阳明学如何继续快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学术风潮?以及阳明学派在当时政治和学术环境中遭遇何种压力?历经如何的兴衰?对于这样的课题,过去的学者并未认真谈论,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从事中国思想史或宋明理学研究的学者都比较着重在学说思想内涵的研讨。虽然有些学者从宋明长期的学术发展过程指出,阳明学的兴起实有其学术内部的传承与连续,也说明阳明学说为当时的学术界注入新活力而吸引人心,或揭示王阳明个人及其弟子努力宣扬学说的精神是其学术广传不可忽视的主因,当然这些研究成果确实对阳明学的兴起提出某种解释,但仍多侧重思想内容影响力的一面,而忽略社会和政治面的因素。有些学者甚至将朱学视为帝国衰亡的主因,而以阳明学作为救时匡弊的药石,或径以“盛极必反”的规则来评断明代学术界内朱学与阳明学的消长势力。[1]本章试图对于阳明学派的建构与发展,从明代政治、社会的角度提供一些外于思想内涵因素的观察,亦即从科举考试制度、程朱道学的官学化、晚明生员人数增加造成地方士人社群结构的改变、王阳明个人政治生涯、新学派建构过程中所遭遇的权力角力等因素来进行讨论。

本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简论阳明学说发生的学术背景,即从当时的科举文化着眼,探讨阳明学说与朝廷主导的科举考试之间,存在一种既依赖又批判的复杂关系;第二,从新学派建构过程所需要的资源和机缘,与必然引发的权力结构变化与竞争,来讨论阳明学派的建构与发展;第三,讨论阳明学如何借着各地讲会蓬勃发展的传播,在嘉靖年间(1522—1566)成为明代私学[2]兴盛的代表,并概述万历(1573—1619)到明末间学派与讲会的后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