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二、宣城

字体:16+-

宣城讲学,在张居正毁书院以前,主要以志学书院和宛陵精舍为中心,万历七年,志学书院被改为官园、宛陵精舍被改为理刑公署,田产经费均移作公用,讲学活动受到重创。[82]万历中期以后的的讲学活动,据方志记载,则有陈履祥和弟子们所组成的同人会,并建有同仁会馆。

宣城讲学的开创同样应归功于邹守益、欧阳德、王畿、钱德洪等人,这些著名阳明学者在宣城培养了许多门人。前文我们已谈到戚衮、贡安国、沈宠、梅守德等宣城年轻学者,曾追随王畿、钱德洪到江西青原会,与邹守益等共同筹创水西六邑大会。《王阳明年谱》也记载,早期王畿和钱德洪路过宣城时,曾与当地诸生二百多人在景德寺聚讲,[83]但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提学御史耿定向和宁国知府罗汝芳,才在景德寺后兴建志学书院。志学书院的结构为:中间大堂、后方会讲堂各五楹、左右号舍四十楹。[84]在志学书院的西方,知县姜台又建了宛陵精舍。[85]宛陵精舍的规模为:北有致道堂,中为咏归亭,南有观复楼,西为号舍。致道堂后为罗汝芳生祠,仍为讲学所。[86]

罗汝芳任宁国知府期间,对于讲学活动的倡导不遗余力,他特请于巡抚、督学、巡按,发征租以供应会讲及王阳明祠祀之需,还设诸生二名司出纳,并详细登籍以备稽核。当时主讲会事者为沈宠和梅守德,生员郭忠贞、吴箕、胡希瑗、王点等先后出任会长,司出纳。[87]在罗汝芳的倡导下,当地讲学快速成长,宛陵精舍于某些特殊场合所举办的讲会,人数甚至多达千人。王畿曾记道:“近溪罗侯之守宣也,既施化于六邑之人,复裒六邑之彦,聚于宛陵,给之以馆饩,陶之以礼乐,六邑之风,蹶然震动。甲子(1564)春暮,予以常期赴会宛陵,侯大集六邑之士友,长幼千余人,聚于至善堂中。”[88]这是一次因王畿莅临而召开的特别聚会,人数应比平日多,不过亦反映当时宁国府讲学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