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县和泾县、宣城县同属于宁国府讲学区,所不同的是,太平县讲学者中取得科举功名者较少,[148]大多是一生未仕的布衣学者。根据《太平县志》,县中的讲会曾相当兴盛,包括:丹台会、东华会、九龙会、拾一会、五松会等,[149]但每个讲会的历史都不悠久,资料也很有限,可能与其规模小,且未受官府资助扩建成书院有关。其中一些讲会显然与乡党宗族的关系密切,下文根据所见资料,介绍县内的九龙会、拾一会和五松会。
九龙会由杜质兴办,[150]地点在太平县的泾阳乡。[151]这是太平县内成立时间较早,[152]主要以杜氏宗族为主的讲会。杜质曾告诉王畿关于九龙会成立的因缘和参与成员:“昔闻先生(王畿)之教,归而约诸乡,立会于九龙。始而至会者惟业举子也,既而闻人皆可以学圣,合农工商贾皆来与会。”[153]可见此会是杜质受到王畿的启发而成立的,其成员则从士子扩增到包括地方各行各业的人士,有乡约的性质。
杜氏宗族的规模相当大,颇具组织。他们的族谱可以上溯数百年,入明之后还二度重修族谱,王畿说他们是“聚族而居,父子伯叔兄弟咸在,出入则同,吉凶庆吊则同,序事则同堂,会食则同席。”[154]这个宗族也因为王畿的鼓励而设置了义田和义仓,事情的原委如下:嘉靖三十四年(1555)王畿主讲水西会,杜质偕族党同志二十余人赴会水西,并邀请王畿等人赴九龙会,当时贡安国、周怡、吴崇本、王汝舟 等人也都随同王畿赴九龙会,那次聚会参与人数多达二三百人,其中多杜氏族人。杜氏父老,因感九龙地隘,请王畿等人入杜氏祠,以终讲业。在这次聚讲中,王畿倡议置义田、设义仓,后来杜氏族人果然敛四百多金,置义田八十余亩,筑义仓于祠旁,由族长杜望主持岁敛,每岁有祭祀、同姓族会、校生童课艺,并资助乡党中之鳏寡孤独与贤而贫者。[155]据王畿所记,杜氏义田之设在地方上颇具影响力,“乡人闻而慕效,各置义仓,敛散悉如杜氏之规,数十里之内,翕然仁让之风,可谓盛矣。”[156]万历五年(1577)王畿再到太平县,杜质复率子弟谒见,并请为杜氏义田作记。[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