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四、结语

字体:16+-

本章探讨晚明宁国府的阳明讲学活动,阳明学在这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受到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和邹守益的兴发,在16世纪30年代左右兴起,稍后因为王畿、钱德洪的讲学,加上罗汝芳任宁国知府时的倡导,到60年代,讲会活动达到鼎盛。张居正为首辅期间,是阳明讲学的顿挫期,尤其是1579年召毁书院、禁讲学的举动,对讲学活动造成重创,一直要到万历年间廷议王阳明陪祀孔庙成功之际,随着王阳明及其学术身价的提升,宁国府的阳明讲学活动再度复兴。不过,到万历中后期,呼应着晚明政治的剧变、整体学风的转向,宁国府的阳明讲学活动逐渐衰微,明末各讲所一一倾圮。

至于阳明讲学活动在泾县、宣城县和太平县内的情形,泾县部分以水西会为代表,本章介绍了从水西会的创立、水西精舍的建构、水西书院的扩建、到后期的修复过程,以及后期主领水西讲会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如查铎、翟台、萧良榦、萧雍、徐榜等人的事迹与学问,旁及水西讲学者们在泾县所建的其他讲所。阳明学在泾县的发展,曾一度获得当地大多数进士出身的学者们的支持,形成学术专擅的局面。在学术上,这些学者虽然深受王畿的影响,但都持较折中的态度,主张修悟兼备,强调实事实行,这不仅响应了时议对讲学的批判,更符合讲学领袖们的官绅身份。天启年间,书院中的祠祀有了转变,标志着程朱之学的兴起,也看到赵仲全、赵健父子之学在泾县取得影响力的过程。

宣城的讲学历史主要以志学书院和宛陵精舍为中心,在王畿和罗汝芳倡导下从事讲学,当地活跃的学者有贡安国、沈宠、梅守德、沈懋学、郭忠信等人,都是属于当地高层文人。但这波讲学风潮显然在晚明中断,从文字记录,进入晚明(万历以后)我们只能看到陈履祥、施鸿猷等一群布衣学者们零星的活动,已失去高层文人和地方官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