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王阳明的家乡,因此接触阳明学的时间较早,在王阳明生前也已形成阳明讲学的中心。概括而言,绍兴府最早有徐爱、蔡宗兖、朱节三人,在正德二年(1507)拜入阳明门下,并积极问学,不过从学者仍很有限。[18]这情况一直要等到王阳明主政江西在政治和学术声名都有成之后,才获得重大突破。从1521年秋直到1527年,王阳明丁忧、赋闲在家,此时绍兴一地不仅有许多年轻士人归入阳明门下,讲会活动也快速展开,一个以王阳明为核心的讲学重镇于焉形成。王阳明去世后,此地门人多注力于天真精舍的修建和讲会工作,阳明学讲会活动也因此得以发展,稍后因王畿和钱德洪二人积极周游各处讲学,并未全力经营家乡的讲会,讲学气势较衰,但晚明嵊县的周汝登适时兴起,又得会稽陶望龄等人共同提倡,再创讲学风气。概括而言,晚明浙中阳明学确实以周汝登和陶望龄承王畿之学为主,而刘宗周、黄宗羲等人同样热衷讲学会活动,且对周汝登和陶望龄有激烈的批判,也为浙中学术带出新契机。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绍兴府在各时期的阳明讲学活动。
平定宸濠之乱后的王阳明,于1521年九月,因祭拜祖坟而回到余姚,立即吸引了余姚诸生钱德洪率七十余人前往拜师,[19]一时之间,阳明学已成为余姚当地热门的新学。学者们聚集在龙泉山龙泉寺的中天阁中讲学,王阳明因无法长期留在余姚带领讲学,他因而鼓励这批余姚的新弟子成立定期的讲会,此讲会就选在中天阁内举行,又名龙山会,每月二会。[20]钱德洪是此会的重要成员,王畿亦参与其中,龙山会可能只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钱德洪于嘉靖十四年(1535)回籍丁忧时,又修复之,但后续发展则不太清楚。据清代方志所记,中天阁讲学地后废为尼庵,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刘长城才复建为龙山书院。[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