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以来,许多阳明学者都有意识地要推广阳明学并教化社会,[5]特别是王艮等学者,不仅以讲学为职志,更发展出“出必为帝者师,处必为天下万世师”,以讲学涵盖政治经世的理念。[6]在“明明德于天下”和“万物一体之仁”的理想下,从事以修身、讲学、觉民的方式,实践《大学》所勾勒的道德政治理想。[7]
从事这种所谓“传学脉”“觉众民”的工作,除了必须面对不同学派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挑战,破除追求科举功名主导的士习以外,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必须打破圣人高不可及的形象,说服人相信学圣是可能的,激励人有希慕圣贤之心。晚明阳明学者讲学的特色之一,就是针对一般人“视圣太高,视己太卑”,[8]望圣贤而却步的心态,故极力强调圣学简易自然、圣与众人相同,而且着重在日常人伦最亲切处——孝弟慈——讲圣学工夫。以下即就几个在讲会中的例子来看这些信念如何被传讲。
王艮在讲会中传讲着:“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又说此道是“至简至易”。[9]善于在讲会中指点人的罗汝芳,[10]喜欢从人与生俱来能爱亲敬兄处说仁、说良知,[11]他讲学的宗旨便在以孝弟慈为化民成俗之要。[12]有一则罗汝芳讲学的记录,记他 从“大明朝人与唐虞朝人也是一般,但尧舜生来见得这个是我的天性,亦是人的同性”开讲,再讲到尧舜如何以德性感化人,三年时间,天下便会归于大同;后来孔子祖述尧舜,以仁立教,但除却颜曾,竟无人肯信;孟子出来讲述仁之实就在事亲,孟子所谓的君子三乐即以孝弟为乐,并扩充此孝弟之心为仁人之乐。接着又以人人扩充赤子之心,便可使家邦天下咸归乎仁,来激励会众。结果会众深受感动,“合堂之众皆同声感叹谓:‘果然人人皆可做得。’”[13]罗汝芳紧接着鼓励会众,要看重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此时诸人各各信得极,是古今希有之事”;他更不忘提醒大众,持守此信念并不容易:“当时孟子一生之言,未曾得一个相信。”[14]这是一则生动的记录,让我们看见一位善于讲道的讲员,如何以最平常的人伦亲情来指点圣学之简易与当然,以此兴发听众企慕希圣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