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三、言说的吊诡

字体:16+-

关于晚明阳明学者圣学教化的另一个吊诡,与其讲学活动紧密相关。虽然学者致力于讲学论述,但其对言说的活动和语言的价值,基本上持贬抑的态度,相信人的道德主体是超越语言的存在,最上乘的悟道是不由语言而默契道体,因此身体力行的求道经验是讲学的重点,自身的体验也成为圣学论述的重要判准。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学者勇于提出自己对儒家圣学的创见,对于不同宗教的理论和操练也持较开放的态度,一时各种会通或评比三教的看法纷纷而出,制造许多奇说异论和学术辩论。加上讲学活动兴盛,加速各种论述间的交流和衍生,故尽管阳明讲学者道德教化的理想指向朴实无华的三代、批判当代好高务奇的学风,其讲学活动却不免为当时立异好奇的学风推波助澜。就学术论述而言,各种推陈出新的学说和论辩频繁的现象,正足以说明晚明学界的创造力与多元性,但在重行道而抑言说的明代学风中,这种论述的创造性也多被贬为负面的,象征“处士横议”的战国气象,违离三代的朴实。

阳明学主要靠讲学活动传播而兴盛,因为涉及与官方和学术界意识形态及权力结构的紧张关系,以及传统文人文化变迁等因素,讲学的正当性与否,一直是个激烈争辩的议题。反对和批评讲学的声浪和朝廷的禁令不断,尤其张居正的禁讲更有一时的遏阻作用,不过讲学活动到了晚明益加勃兴,在生员过盛、科举日难、政治混乱、仕途险恶的晚明,讲学无疑成为许多读书人理想的寄托,尽管对于理想的构想可以极不相同。

在响应对讲学的攻击时,致力于讲学的学者当然要捍卫“讲”对“学”的必要性。一般反对讲会的论述,主要就言说行动所带出的负面影响立论,特别是将“说”对比于“行”,而将讲学贬为“空言”。主张只要在彝伦上实行,不需高谈性命之学,以免开出许多学术纷争,或者质疑参与讲学者的真正目的在攀附社会关系,不在学习。王畿曾列举当时人对讲学的批评如下:“嗟乎,世之人所以病于此学者,以为迂阔臭腐,纵言空论,无补于身心也,甚或以为立门户,崇党与,而侈嚣哗,无关于行实也。”[63]记载在杨东明《山居功课》中的一段话,很可以显出批判者与回护者双方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