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试着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讨论晚明江左阳明学者的讲学教化活动,并不着意于评论这些讲学活动对社会造成的正负面影响,而是希望呈现这些活动所关涉的复杂层面,及其开出的多元学术风尚。全章主要分四部分:首先,根据讲学的记录,说明某些阳明讲学者宣扬“圣与人同”“圣学简易”,着重日常家庭伦常的教化特色,似乎为众人指点了一条平实、简易、自然的成圣之路,他们也明显反对当时好高务异的学风。接着,分别从工夫论、言说活动、道德表述三个角度,观察并反省晚明阳明讲学活动中,所蕴含复杂多元的契机。亦即,纠杂在简易平实、反奇异、重彝伦的风格中,可以有极为多元,甚至是极端对反的发展。
在工夫论方面,说明学者虽强调众人即圣人、圣学简易,却没有因此改变圣凡迥异的历史文化定论。学者关于圣学的论述,实透显出不同的面貌,除了歌颂学圣的快乐、自然、简易外,也敷陈着一条艰苦孤独、死而后已的工夫历程。而其所谓的简易、自然的工夫,更是就本体的朗现而言,因此是看似无工夫的上乘工夫,也成了最困难的工夫。这样的工夫,论虽然极警策地看见一切刻意求道的行为,都可能成为悟道之障蔽,但在其无迹可寻、无由可效的指点下,却容易开启尚玄求悟等追求个人体验的学风,严格苦修自省或谈玄说悟而轻实修等不同的学术风貌,都可以在这套工夫论中找到生发的脉络。
关于言说方面的讨论,主要说明学者们对于言说活动的暧昧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晚明阳明讲学所开展出新说辈出、众声喧哗的情形。讲学者一方面为维护其讲学活动的重要性,都极力肯定“讲”对于明道及行道的指导作用,认为不透过讲学,人不能真实学圣;另一方面在其思想中,最上乘的悟道却是不假乎语言的,而是关乎人亲身真实的体悟,因此学者们不仅对于言说透露着高度防范心理,也不赋予语言根本的意义。而在以亲身体悟为最终判准的思想观念里,许多诉诸亲身体验的新说被提出,在一个讲究明道实行、轻鄙言说的时代里,吊诡地开启了一段新说纷出的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