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宁都·翠微峰(二)

字体:16+-

26

由翠微峰往山下走,应当是愈近城市,愈见烟火人家。由季子《西门》(《魏季子文集》卷二)一诗可以知道,由宁都县城到翠微峰,途中有水流、僧院。那水即龙变溪。也是在事后,想到,我本应走这一趟,由宁都到翠微峰,或由翠微返回宁都,而不是乘了汽车——尽管走在路上,所见必与诸子当年不同。

魏禧经了十六七年的山居,壬寅(康熙元年)前后,决定作吴越之游。

季子说叔子丙戌居翠微后,“岁惟清明祭祀一入城而已”(《先叔兄纪略》)。乾隆六年刊《宁都县志》卷六《人物·隐逸·魏禧传》,也说其人甲申后隐居,“非祀祖不入城市”。事实却是,涉江逾淮之前,叔子不但参与清明的祀祖,且曾授徒新城,过瑞金,居雩都,还曾赴赣州,试图为杨廷麟迁葬。叔子授徒的水庄、曾灿“课耕”的六松草堂,都临近县城。上述《宁都县志》同卷说彭任“足不履城市”,却又说彭氏曾访谢文洊于南丰的程山,“未尝再适他域”;孙静庵《明遗民录》采用了这说法(第209页)——但南丰也是城市。星子的宋之盛,据说“足不入城市”的,也曾访谢氏于南丰。以宋之盛、彭任自律之严,仍不免一入南丰,也证明了此种戒律的难以严守。

其实诸子入城的理由很多,比如治病,或看护病人。曾灿诗集中有《城居侍家大人病因柬易堂诸子》(《六松堂诗文集》卷六)。叔子后来因其妇缠绵病榻,为方便就医,“徙宅于近郊”(《祭涂母邓孺人文》,《魏叔子文集》卷一四。按近郊即水庄)。李腾蛟晚年因目疾而致盲,也曾一度住在宁都城中(《跋书归去来辞》,《草亭文集》)。城市的不能不入,还因了生计。“吾庐”落成之时,季子就说过,自己虽“志乐山居”,却因“饥来驱我”,不得已而“屑屑走市”(《与刘长馨》)。直到晚年,他还说“最爱山居好”,却不免要“三旬五入城”(《偶述》,《魏季子文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