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就其学科意义上而言,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如果从20世纪60年代初奠立开始,也就半个多世纪吧,但倘若追溯其历史,其源头可以从20世纪20年代说起,也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
关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之史,我曾做过多次的历时性考察,这些近期可见我主著的《西方史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第三版导论篇)、论文《西方史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进程述要》(《福建论坛》2010年第1期)等。归纳起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之史,倘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大体经历了如下四个时期:
1.萌芽时期:20世纪20~50年代。
2.奠立时期:20世纪60年代前期。
3.停滞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4.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众所周知,这停滞时期的中国文化尚处于困境之中,遑论西方史学史。倘若如此,近百年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可概括为萌芽、奠立、发展三大阶段,经历了从不自觉——比较自觉——自觉这样一个发展历程。
本文不再详述以上这几个时期的情况。这份纲要旨在从中国西方史学史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捕捉几个要点,另列子题,集中叙述,或许会让读者多少对它留下一点印象,果如是,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在摇篮中
在我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是20世纪的事。“中国史学史”一词,最早是胡适于1924年提出的。然而就这一学科地位的贡献而言,则当数梁启超居功至伟,自梁氏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了“史学史的做法”,并为中国史学史给出了初始方案后,中国史学史的作品纷出,30年代前后正是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奠立时期。反观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此时尚在摇篮中。
西方史学史(或说西洋史学史)一词最早始于何人,待考。大约在1919年之后,北大史学系所设置的课程中有欧美史学史,或有西洋历史研究法之类的课。1920年起,李大钊撰《史学思想史讲义》,并在北大开设《史学思想史》等相关课程,着力传授的是近代西方史学史,虽然他并没有标上这样的名称。在此需要加上一笔的是,《史学思想史讲义》可称得上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西方史学史作品,它为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先行者的贡献。这之后,何炳松与郭斌佳译美国历史学家绍特威尔的“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y”,译者把中文书译名定为“西洋史学史”,此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29年出版,也许他们是在学界较早提出此词的人。1930年北大史学系在开设的课程中,已明确有“西洋史学史”一课。此后,清华大学的刘崇鋐、暨南大学的朱谦之都开设过这样的课目。于是,在30年代,“西洋史学史”一词就逐渐流传开来了。然而,在三四十年代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仍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