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第三节 陈寅恪与玉井是博

字体:16+-

尽管上文主要讨论了白乐日唐史研究的意义,但事实上寅恪先生对东西洋汉学的了解来源十分广泛,他对唐史研究的信息也包括来自日本学界的进展。我们知道他曾和日本学者多次晤谈,在研究中也常引用日本学者的著作。他在写给王国维(1877—1927)先生的挽诗中特别推重所谓东国英儒藤田丰八(1869—1929)、狩野直喜(1868—1947)、内藤湖南(虎次郎,1866—1934)[73],这几位学者主要是因为他们和王先生很熟的缘故,而且也是和王国维同一辈的学者,所以寅恪特别提出来说。梁启超生于1873年,王国维生于1877年,年纪比寅恪大十几岁,都很早出道,在学术上实际上算寅恪的长辈,所以其交往对象也多半是他们同时代已经成名的日本学者。实际上寅恪和其同辈人也有不少交往,其中包括一些内藤的学生辈人物。在中国留学的仓石武四郎(1897—1975)、吉川幸次郎(1904—1980)、加藤常贤(1894—1978)[74]、玉井是博(1897—1940)等人均与寅恪见面晤谈,他们都参加了1930年5月27日徐森玉(1881—1971)、赵万里(1905—1980)、钱稻孙(1887—1966)等人在宣南广和居举行的宴会,仓石认为“陈氏论如利刃断乱麻,不愧静庵先生后起。”而吉川则认为“这人看起来很敏锐,有西田几多郎先生年轻时的风貌。”[75] 这些日本学者当中,加藤常贤系日本学士院松方基金会1927年资助来华留学,后来日本文部省又于1928年派遣仓石武四郎、塚本善隆、楠本正继来华,1929年派遣大渊慧真、玉井是博、奥村伊九良、原富男、鸟山喜一来华。多位日本学者如加藤、玉井等人与中国学者联系密切[76]。吉川将寅恪和西田联系在一起,似乎更多在于强调寅恪的思辨和论说能力,而不仅仅是博学和对大量史料的掌握,毕竟西田学问的特色是思辨和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