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聊供读者思考。白璧德在佛教方面留下了一本译注和长篇论文,这反映了他在印度学、佛教学上的一些训练和看法。他与美国早期印度学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首先,白璧德一生学术固然以文学批评为主旨,但其与美国早期印度学学术瓜葛甚多,不但先后追随美、欧两位印度学名家兰曼和烈维学习印度学、梵文、巴利文,还介绍一些自己门下弟子认识两位大师,继续印度学研究。在两位印度学大师的学术影响下,白璧德主要还是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切入印度学研究。
其次,白璧德的印度学兴趣可以说是经世致用的目的超过学术研究的目的。他对于时弊的关切使得他更多地带着从东方思想中寻找有益因子的动机来研究佛教。他的兴趣更多在于佛教哲学、思想、价值观。他对于人文主义的追求主导了他的印度学学术,使得他虽然精于希腊文、拉丁文、梵文等多种印欧古典语言和现代欧洲语言,却没有专注于当时在印度学界甚为流行的比较语言学,而是关心佛教义理。
最后,白璧德的印度学和佛学兴趣也对一些20世纪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留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和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中后来成为早期中国现代佛教史先驱者的寅恪、汤用彤讨论过其治学经历和佛教问题,他们看来有着共同的学术兴趣。而吴宓对于佛学的兴趣也是出于白璧德的启发。但白璧德的具体佛教研究对中国留学生的佛教研究影响几乎没有。
[1] 本文初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31~47页,原题为《白璧德之佛学及其对中国学者的影响》;后来张源出版《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此书对白璧德讨论更为详细,但重点和本文不同,读者可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