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学者不少人留学日本、欧洲。其中不少留欧学生归国之后成为中国德国研究的奠基者和先驱。他们介绍德国思想文化和学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学者对于欧洲思想和学术的理解[24],并在很大程度上给当时正在向现代学术转变的中国学术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介绍赫尔德的学者包括蔡元培(1868—1940)、吕澂(1896—1989)、朱光潜(1897—1986)、宗白华(1897—1986)、陈铨(1905—1969)、贺麟(1902—1991)[25],他们与赫尔德思想的接触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以美学最为引人注目。他们有欧洲甚至德国经验,他们对于德国思想文化的了解或者通过间接的欧洲经验,或通过直接的德国游学经验。间接的经验常常会产生一些不确切之感,比如没有留学德国的朱光潜先生对赫尔德的移情论(Einfühlung)的介绍就不如宗白华先生准确。
中国学者对于赫尔德美学思想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如在上列学者之中蔡元培先生虽然最早提及赫尔德之美学理论,但对赫尔德与美学上移情理论介绍最全面的却是后来的宗白华先生。吕澂先生从未留学欧洲,但他1915年留学日本学习美学,已经着了了解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先鞭。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美育理念深受德国影响。他一生两次游学德国,1908—1911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1925—1926年再到汉堡大学做研究。游学德国期间他深受德国近代学术影响,其中特别是哲学中的美学,他对哲学最感兴趣,但为缩小范围,专注于美学。他对美学思想史非常熟悉,如撰于1920年的《美学的进化》一文以及1921年完成的《美学通论》中均追溯了美学特别是德国美学史,但他的美学思想似乎主要受康德影响,提到康德美学的有关论著例如完成于1915年1月的《哲学大纲》一书中第四编第四节《美学观念》、完成于1916年的《康德美学述》、撰于1920年10月的《美学的进化》等文章。而对于德国美学的起源,他常常追溯到鲍格登,如撰于1920年10月30日发表于1921年2月19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第811号的《美学的进化》一文即说到直至1750年才有鲍格登(Alexander Baumgarten,1717—1762)著《爱斯推替克》(Aesthetica)一书专论美感;后来在1924年3月15日撰写的《简易哲学纲要》第四编第三节《美感》再次提到鲍格登,但使用了另一译名邦介登,但在追溯历史时也立刻从邦介登转到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