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附录一 1919年哈佛中日留学生之比较研究[1]

字体:16+-

导言

1919年是世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各主要参战国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了和平会议,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各主要国家重新议定国际秩序。而对于东亚来说,则是一个验证各国实力的角斗场。因为日本实力的不断上升,它谋求夺取“一战”中德国战败后在中国山东所丧失的特权。在中国,则因为外交的失利,引发了五四运动。对于1919年所发生的诸多事件的研究,学界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哈佛当时正处于战争之中,从哈佛校报《绯红》(The Crimson)报道的信息来看,哈佛学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很多,不少学生也在欧洲战场阵亡,1919年时整个哈佛仍旧笼罩在战争的氛围之中,军事项目在校园中十分受重视[2]。本文则试图利用新资料来梳理当时中日两国留学生在哈佛留下的行迹,来探讨当时两国教育、学术及其与美国的联系,从中可看出当时两国学生出洋留学的一些异同,通过这些异同又可以分析两国当时所处的发展环境和状态。

关于近代中国留学问题的研究很多,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多元,其出发点主要是国际关系和留学史,学界已经注意到当时官方派遣留学生事业的进展,认识到官方派遣留学生与晚清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的密切联系,也留意了中国留学生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导的趋势[3]。但当前学界几乎没有论著对一个年份之中、在一所北美大学之内中日两国留学生进行比较研究。而在我们看来,对1919年哈佛中日留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既可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东亚留学生在美国留学的共性,又可以理解当时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留学生群体的个性。

我们之所以选取在哈佛的中日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理由有以下数条: